第10版:民生·权益

化“碍”为“爱” 让幸福可感可及

本报记者 郭帅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9月06日   第 10 版)

8月28日,在国家无障碍环境展示馆,导盲犬沙果和以它为原型的导盲犬模型互动。

无障碍设施建设,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文明的标志。2023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正式施行,为残疾人和老年人权益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一年来,随着法律不断落实落细,无障碍环境建设在日常点滴处日趋完善,无障碍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如何确保法律法规的有效执行?从“细”到“精”,无障碍环境建设还需在哪些方面下功夫?记者采访了多位相关领域全国政协委员,围绕无障碍环境建设委员们建言献策——

“处处感觉被尊重”

8月底的哈尔滨,秋意渐浓。清晨,家住平房区的双下肢残疾人张敏晶睁开双眼,熟练地摸索到床头的遥控器,窗帘缓缓打开,阳光透过百叶窗洒满卧室。

张敏晶已经退休2年,虽然独居,但每天的生活却丰富多彩。这天,她约了朋友前去踏秋。“准备做些简单的午餐带上。”走进厨房,低位灶台、低位水池等,让轮椅上的她干起活来轻松自如。

“家里最多的就是遥控器,除了电视、空调等常见的电器,晾衣杆、窗帘、热水器、电灯都可以遥控。”张敏晶笑着告诉记者,因为这些遥控器,她的幸福生活具象化了,“这些无障碍设施都是政府为我们后期改造的,自己没花一分钱。”

一切准备就绪,打开电动轮椅按钮和智能导航系统,张敏晶出了家门。“20年前刚出意外的时候,从家走到单位的那条路觉得特别漫长。那时候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够不依靠他人,自己想去哪就去哪。”

张敏晶的愿望也是很多残疾人及老年人共同的心声。

今年9月1日,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已施行一周年。一年来,随着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加速推进,更多残疾人和老年人的梦想照进了现实。

无障碍坡道、无障碍电梯、无障碍卫生间……越来越完善的无障碍环境建设,让他们的生活更加舒适、便捷。

“更重要的是,社会对我们残疾人越来越理解。比如一个简单的坡道,现在坡度都很合适,轮椅很好走。”张敏晶说,“这种细节特别多,处处感觉被尊重。这也让我们更愿意走出家门,拥抱生活。”

记者从中国残联了解到,截至今年8月,102.44万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已完成无障碍改造,占“十四五”总任务数的90.34%。和张敏晶一样,更多残疾人的“港湾”变得更加温暖……

“无障碍环境建设涉及民生各个领域。”对此,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残联主席程凯深有体会。与此同时,他在调研中也发现,助残服务仍需打通“最后一公里”。

“比如在一些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中,选择半层入户的方式加装电梯。但对于下肢残疾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来说,无法解决其根本问题。”程凯建议,要紧密结合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中的新规定、新举措和新制度,推进修订地方性法规,细化法律实施细则,以及无障碍环境设施建设标准、无障碍环境设计规范等配套性法规,明确责任主体,明确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在无障碍环境建设中的具体责任和义务。

“无障碍设施设计好、建设好,更要用得好。”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民政厅副厅长蒋丽英表示,“无障碍环境建设既是民生工程,也是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各方面齐心协力、久久为功。”她建议,要严格执行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政策法规和标准,不断创新完善各地配套政策,持续推进系统化规划和精细化设计,积极推动无障碍产业化发展。

“此外,应进一步加强无障碍环境设施的管理维护,建立无障碍环境建设监管机制,推动法治化监督进程。”蒋丽英表示,只有在设施、设备、信息和服务上全面发力,才能让无障碍环境建设成果惠及社会全体成员。

畅通网“路”,让更多人“拥抱”数字生活

8月28日,北京,国家无障碍环境展示馆正式向公众开放。

走进展示馆,灰绿色的背景板配上金色的文字,让人眼前一亮。“这样的色彩搭配,更有利于色盲、色弱以及视力减退者舒适观展。”一位志愿者告诉记者,馆内还设置了信息无障碍导览图,参观者可通过触、听、看,以自己方便的方式获取参观路线及各板块信息。

进入数字化时代,互联网已经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采访中,很多残疾人、老年人向记者表示,除了设施无障碍,信息无障碍对他们同样重要。“不能随时获取信息,几乎寸步难行。”一位视障人士说。

在中国残联工作的20余年时间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联理事杨洋始终惦记着一件为听障者谋福利的大事——字幕。无论工作还是生活中,只要走进公共场所,她总是习惯先看看是否有二维码介绍。

“越来越多听力残疾人希望走进剧院、戏院等公共文化场所,但因为同步字幕尚未完全普及,将一部分听障者挡在了‘门外’。”杨洋说。

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中,明确提出了“同步字幕”,这让杨洋和更多残疾人工作者深受鼓舞,“这是在精准了解听障群体的信息缺失困境,并进行了全面的行业调研后,提出的解决对策。”

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实施以来,横亘在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与互联网时代的“数字鸿沟”正在逐步弥合:去年底,国家药监局公布了第一批657个药品说明书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革试点,“大字版”“有声版”说明书逐步落地;2726家网站和手机App完成升级改造,“网”路障碍大大减少;相关网约车平台在325个城市平台App首页采用大字体上线“一键叫车”服务,高德地图上线轮椅导航、视障导航等功能……

持续推进信息无障碍建设,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盲人协会主席李庆忠既是倡导者,也是受益者。他注意到,今年两部暑期档电影在全国74家电影院同步上映了无障碍版,“这种方式颇受好评,很多视障朋友也走进电影院,和亲朋好友‘零时差’融合‘观’影。”

李庆忠表示,在法治护航下,我国信息无障碍建设已经进入“快车道”。“但同时也要意识到,助力残障人士‘拥抱’数字生活,依然任重道远。”李庆忠认为,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协同推进。“要通过持续完善相关政策及保障措施、推动技术创新,从而促进信息技术服务社会的水平整体提升,让更多人共享便捷生活。”

无障碍“在硬件更在观念”

采访中,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向记者讲述了他们履职中的无障碍体验。

今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等大会文件同步推出盲文版,这让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残联副主席王永澄的履职路更加通畅;在人民大会堂,杨洋委员通过同声传译设备,同步获取大会信息……

随着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持续推进,提升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体验不再是唯一目标。日益完善的无障碍社会服务,让越来越多的残障人士有了肆意追寻“诗和远方”的勇气,有了享受优质教育以及平等就业创业的机会,有了驰骋赛场、为国争光的信念,有了坚定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魄力……

“正是因为残疾人更加平等、充分、便捷地参与和融入社会生活,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覆盖面也愈发广泛。”在国家无障碍环境展示馆,北京市无障碍监督员徐春燕边调整着轮椅角度边向记者说,“比如,学校需要可升降讲台、黑板,银行等金融服务机构需要低位服务台,医院需要无障碍取号机……”

“除了硬件设施要做好,服务也要跟上。”习惯了为无障碍环境“挑刺”的徐春燕深知,这并非易事,“除了在设计、实施上消除物理障碍,更需要消除观念上的障碍。”

对此,李庆忠表示赞同。“以盲人为例,盲道被车辆占道、出现‘断头路’,电梯上没有语音播报和盲文按键等现象仍然比较常见。”

“无障碍在硬件更在观念。落实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根本在于提高全社会的无障碍意识和法律意识。”李庆忠建议,一方面要加大力度宣传普及无障碍知识和法律法规标准,引导公众认识到无障碍环境建设与自己息息相关。另一方面也要切实加强无障碍监管,依法采取激励和处罚措施推动无障碍责任的落实,逐步形成全社会自觉的无障碍氛围和人文环境。

“无障碍环境建设,让更多残疾人敢于出门了,但让他们走得‘更远’‘更好’,未来仍需要下更多‘绣花针’功夫。”李庆忠说。

2024-09-06 本报记者 郭帅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7376.html 1 化“碍”为“爱” 让幸福可感可及 67,376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