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人民政协,积极搭建文化交流平台,推动艺术的创作与研究。我有幸参与了部分书画写生、展览和交流活动,体会到政协大家庭的温暖与创新,感触颇深。
近期,为庆祝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全国政协书画室和中国美术馆共同举办书画展,作为全国政协书画室的一员,很荣幸受邀创作一幅作品参展。
1957年,北京中国画院(今北京画院)成立。周恩来总理在成立大会上提出:“希望北京中国画院今后能团结中国的画家,继承中国绘画的优秀传统,吸收外国绘画的长处,努力创作,加强研究,不断提高,培养后代,让百花齐放、众美争妍,为创造社会主义的新美术而斗争。”这标志着北京画院正式确立了自身的历史使命,由此开启了自己的文化旅程。建院60多年来,北京画院不忘初心,践行建院根本宗旨与社会责任,团结各方艺术人士,并不断开拓创新,在中国画创作、研究、展览、教学、收藏、社会公益活动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尤其在团结文化艺术界,以艺术的方式凝心聚力,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与力量。我写了一幅书法并特意用电脑雕刻的技术模拟了一方超大尺寸的齐白石印章“大匠之门”,钤印于作品的正中,而这方印章也是如今北京画院的标志。全国政协书画室在我心中也是一扇“大匠之门”。
2022年,我跟随全国政协调研组到贵州进行传统村落的调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派来的专家董红梅一路讲解,并提到她一直致力于扶贫工作。此后,在她的邀请下,我和海霞委员也加入了扶贫的队伍。那时她正在推动湖北省多个革命老区的“村BA”建设,征集有创意的篮球场。在经过一番实地考察之后,我发现了一个非常特别的地方叫杏花村,古时村旁有一“问有桥”。根据《黄安县志》,我们可知此地与唐代诗人杜牧著名的诗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有关。故而,我邀请了同济大学限像工作室及湖北美院朗雪波共同创作,在当地的大力支持下,不仅完成了口袋公园“问有园”的部分工作,更做出了别样的篮球场设计。作品以数据生成的方式模拟了杏花在牧童遥指时飞舞的状态,色彩也呼应了杏花由红变白的自然规律,而后飘散融入天际的瞬间。方案中还选用诗句里的核心词,把文脉加以固定与延伸。此外,团队还进一步完善周边空间设计以及创作一款“杏花篮球”,使此创意更加完整。总之,这一设计希望将动与静、历史与当下进行融合,建构一个更具诗意的篮球场,丰富当地百姓的生活。
全国政协书画室不只是组织大家采风、创作、研讨,还设立了多个研究课题,我参与了“新时代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这一课题的研究。“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常讨论常新的话题。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形势下,一代代画家与学者均作出了各自的探索,如今重新审视这一话题时,会发现其实很多规律、很多方式可以实践。我负责研究的部分是中国画的国际传播以及与新技术的关系。也因为这一课题,催生了我的一篇文章《把竹子种在5G的时代——谈谈中国画的危机与未来》的写作。竹子在中国的文化体系中具有非常特殊的寓意和价值,它代表虚心、气节和柔性的力量。竹子有强大的生命力,新时代,中国画需要有新的发展,需要有在数字平台乃至在元宇宙中的新表现。近期比较火的游戏《黑神话:悟空》就是一个将传统融入新传播的例子。
总之,回顾我的委员履职历程,书画艺术的创作与研究始终伴随着我。在这个平台上,我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为新时代人民政协的新面貌而努力。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画院院长,本报记者郭海瑾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