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江声”是我参展作品的名字,也是作品的画面。《三峡江声》的创作得益于我多次参加全国政协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调研。从三江源头到东海入海口,沿着长江一路走来,每一次调研我都深入基层,实地考察长江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与当地生态文明建设基层代表交流,为生态文明建设先进模范画像,描绘出一幅幅有关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的壮美画卷。
全长193公里的长江三峡,是万里长江的标志性河段。这里,峡长谷深、绝壁险滩,江水泛碧、飞瀑凌空。我“走”过长江三峡的四季,春天烟云缭绕、景色清妙,夏天云遮雾绕、细雨蒙蒙,秋天诗情画意、气象万千,初冬红叶成趣、层林尽染,峡中水清云美、犹如仙境,乘舟如在画中游。
长江三峡处处有诗、时时成画。风光旖旎的西陵峡,峡中有峡、滩中含滩,是绝对的采风胜地,有九曲十八弯之感。峡谷里游船时,如果看到岩石绝壁下九条蜿蜒下垂的山脊,宛如九龙在飞奔,这便到了黄牛峡。此峡四周怪石林立、星罗棋布,河道此起彼伏、水急滩险,好不刺激。
继续前行,就来到了《三峡江声》所描绘的长江三峡大坝。它全长2309米,我们可以经此从长江直达屈原、昭君的故里。待穿过一段水流舒缓的峡带,便来到巫峡,真实不虚的“大峡”,只见谷深曲折、奇峰俊秀,船行峡中,时而峰峦重叠环绕,时而山路蜿蜒曲折。循着神农溪,遥看神农架,溪水明澈、空气清新,虽未尽兴仍要转回长江三峡,再过巫峡入瞿塘峡,来到白帝城。“诗城”常年水雾萦绕,似有“白龙”盘桓之音在耳,偶有几声鸟鸣,让眼前的峡谷画卷更添生动。
书画艺术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书画作品在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之际,以长江三峡为题材的《三峡江声》参加书画展,可以说是我委员履职成果的转化与体现,希望观者从深入生活的细节深描中透视重大题旨,深刻感受时代的巨变特别是新时代的新气象。作为政协委员,作为文艺工作者,我时刻谨记,手中的画笔要以时代为背景、以人民为中心,在培根铸魂上展担当、在守正创新上有作为、在明德修身上焕风貌,为提升民众的文化体验和对美的高质量要求作出自己的努力,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添砖加瓦。
伟大的祖国、壮丽的山河、光明的未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空前繁荣的文艺舞台、丰富多彩的创作题材……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我要秉持艺术为人民的初心,描绘更多大美河山、勾勒更多人间烟火、珍藏更多民族记忆,奋力书写人民史诗,用心用情讲好中国故事。
一幅《三峡江声》,览尽长江风华携丹青润染,呈现一江碧水赏景致壮美。《三峡江声》承载着我对时代的赞歌,对祖国的热爱。在有信念、有理想的艺术追寻中,我将探索传统文化与艺术媒介相结合的有效方式,加强对文艺精品的追求,在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衔接的文化语境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这就需要我们,始终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崇德尚艺、潜心耕耘,以“守正”谋立足之本,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创新”铸众妙之源,兼容并包文化艺术间的融合互鉴,努力推动新时代书画艺术创新发展,创作更多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的精品力作,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作出新的贡献。我坚信,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有能力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美术部主任,本报记者张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