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国是·科技文化

以碳为盾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孙洛伊 闫弘轩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10月09日   第 09 版)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我们要深刻认识、准确把握推进“双碳”目标对我国建设制造强国的影响、面临形势和使命任务,以碳为盾,全领域降低我国制造业成本,形成全球范围内的绿色低成本优势,加快推进制造强国建设。

深刻认识“双碳”目标对我国建设制造强国的影响

我国制造业绿色化发展成效显著,已逐步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这既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客观要求,也直接影响到工业发展的基础能力以及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是我国制造业以碳降本的主战场。

“双碳”目标培育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其在制造业中的本质和核心就是零碳生产力。绿色低碳技术持续推进我国制造业绿色化、低碳化、循环化、集约化转型,促进生产模式从能源资源依赖型向绿色技术创新驱动型转变。作为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动力之一,通过绿色技术的应用,降低制造业企业的碳汇购买成本以及产业碳排放,逐步引导产业零碳化转型,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双碳”目标强化我国工业发展的基础能力。绿色化水平直接影响工业绿色发展基础能力的高低。根据“双碳”目标要求,促使制造业采用无毒无害或低毒低害的基础材料和零部件、清洁能源以及高效节能的先进制造工艺与设备,可带动整个制造业的技术改进、产品和产业结构优化,在提升全链条绿色化水平的同时,精细化提升全流程制造效率,从而提升工业发展的质量,降低工业发展的成本,助力新型工业化发展。

“双碳”目标提升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核心领域的关键技术。光伏、核聚变等领域的技术突破,将不断削弱碳汇、碳关税的影响,极大降低国外对我国的能源束缚。

准确把握全球制造业布局调整面临的新形势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同时,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和博弈日益加剧,全球生产分工格局进入变革期,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

在全球制造业产业链洗牌过程中,我国亟须构建能够抵抗逆全球化冲击的制造业优势,巩固和扩大自身的地位和优势。

“碳约束”逐渐成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近年来,减少碳排放已逐渐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共识。全球正在运行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简称碳市场)共36个,正在建设或考虑中的碳市场22个。未来,碳要素将被纳入制造业生产要素,其重要性甚至超越原料、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要素。

碳减排能力将成为新一轮全球工业经济体博弈的核心。当前,我国制造业的主要竞争力是“工程师红利”和“全产业链红利”,但随着人口结构变化和产业技术加速迭代,上述红利释放空间不足。随着全球环保共识和绿色技术的发展,碳汇作为新一代生产要素,将成为影响制造业发展的重要砝码,但尚未显现全球趋同化特征,我国亟须加快构建“零碳红利”,进一步深化制造强国战略。

我国绿色低碳发展活力领先全球。我国绿色能源技术已具备全球领先优势,2023年,在我国太阳能光伏市场发展的推动下,全球可再生能源年新增容量增加了近50%,供给能力的提升进一步大幅降低光伏成本,进而节约我国制造业能源成本。我国绿色制造体系已经形成且不断壮大,以政策、技术、标准、服务等为抓手,形成“标杆培育、产业引导和市场化促进”多层级机制设计,持续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同时我国物流行业、供应链领域绿色低碳发展潜力巨大,已形成绿色物流的主要发展方向,包括构建以物流运输方式、物流运输结构、物流组织模式、物流网络、物流系统等在内的综合性现代绿色物流体系,从而降低运输环节碳足迹。

“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建设

立足国情,从实际出发,建议力争通过“三步走”巩固我国制造强国地位,构筑中国制造业长城。

第一步:进一步提升我国在绿色技术领域的比较优势。

保持我国绿色能源技术的领先地位。引导光伏、风电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持续发挥其在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引领作用,推动我国光伏、风力发电装备全面出海。聚焦核聚变商业化进程,设立可控核聚变技术研究机构,发挥社会资本作用推动核聚变产业化。随着绿电在能源结构中占比不断提升,储能系统将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应鼓励储能技术创新,提高储能效率。提升制造业各环节绿色技术的应用水平。制造企业碳排放主要指来源于其产品制造环节所产生的排放,约占总排放量的40%-60%。从制造流程来看,应优先采购供应链中的绿色原料、研发推广新的绿色制造技术、“AI+”赋能产品制造业全流程精细化能碳管理、提升循环利用率。健全制造业绿色物流体系。将减碳技术嵌入运输、存储、装卸搬运、包装及流通加工等主要环节,制定完善的绿色物流国家标准,鼓励物流企业开展全链条碳足迹核算,研发推广零碳物流解决方案。

第二步:组建全球化碳市场。

健全我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全面、准确、真实、规范的碳排放及碳汇数据是市场交易的基础。将制造业全产业链重点碳排放单位纳入全国碳市场,规范全产业链碳足迹数据质量管理,推动制造业领域ESG信息披露进程,健全、规范碳市场交易机制。提升多元碳市场的交易活跃度,包括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地方碳市场、碳普惠市场等交易市场。建立统一的全球碳排放核算标准。加快解决技术标准、绩效数据缺失、统计口径不一致等问题,提升我国在碳排放核查方法体系和数据库建设方面的国际话语权,形成碳核算方法学国际共识,制订准确可信、国际互认的碳排放统计核算标准。牵头组建全球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联盟。联合以欧盟、英国、美国、韩国为代表的全球主要碳排放交易主体作为盟友,打造能够覆盖全球主要国别的权威碳排放及碳汇数据库,组建全球统一的碳排放交易体系,打造全球碳排放交易平台。

第三步:以碳为盾筑牢我国制造强国基本盘。

降低制造业全领域成本,产品价格优势领跑全球。当前全球原材料、人才、资金等要素同质性增强,各国均难以形成绝对成本优势,碳排放权及碳汇要素逐渐成为各国制造业竞争标的。相较于其他国家,我国显著的绿色技术领先优势预期能够实现制造业零排放、增加碳汇。一方面,使国内的制造业企业不用支付碳汇购买成本,极大减少我国制造业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国内的碳汇可以被全部转换为碳汇盈余,增加利润,使我国成为全球碳排放权市场中的碳汇出口国。碳优势将成为我国制造业的核心生产成本优势,进而形成产品价格优势,确保我国在全球国际贸易中占据主动性。

构建全球碳足迹追踪网络,促进国际产业分工合理化。各国、各领域、各行业对于绿色低碳高度重视,正在积极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及相关数据库。通过全产业链碳足迹追踪,精准识别具备生产优势的国家和地区,结合数字技术赋能精细化节能降碳,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碳足迹追踪网络将成为再全球化的重要抓手,促进形成更加合理的国际产业分工格局。

推动碳汇成为新的人民币锚定物,建立人民币主体性。相较于以工业用电作为锚定物等观点,碳汇的优势在于其辐射范围更广,不仅是一种能源成本优势,还涉及制造业各个环节,且全球已经形成相关共识。未来全球碳排放交易体系将逐渐统一,因此碳汇价格是人民币的理想锚定物。

(作者孙洛伊系北京理工大学经济学院研究员,闫弘轩系北京科技大学数理学院讲师)

2024-10-09 孙洛伊 闫弘轩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8371.html 1 以碳为盾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68,37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