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春秋副刊

永远的温暖

——回忆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一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李德水

王晓红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10月09日   第 11 版)

李德水在家中为客人弹三弦。

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一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李德水走过了人生80个春秋,日前驾鹤西去,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永远的怀念。

在笔者的眼里,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领导,一位治学严谨的学术大家,一位立德树人的恩师,更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辈。

“德水市长”

1997年,重庆被批准为直辖市,急需大批人才参与城市建设,共青团中央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共同组织了全国第一个博士服务团,我们30多名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博士生,在团长、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党委副书记翁杰明的带领下赴渝挂职,从此开启了全国博士服务团的先河。

那时候,我们这些莘莘学子怀揣梦想,带着一颗滚烫的心、一片火热的情,踏上这片浓浓热情的土地,来到这个充满着未来与希望的山城。

重庆市对博士团十分重视,刚到一周,市有关领导就给我们如数家珍地介绍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特色等情况。此后,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召集我们开会座谈倾听意见。

时任重庆市副市长的李德水是召集我们最多的一位领导,大家都亲切地称他“德水市长”。那时,我们大多数人毕竟是缺乏地方工作经验,工作中难免束手无策,甚至会冒出一些“不靠谱”的想法。他每隔一段时间就召集我们开会,让我们谈谈心得体会,勉励我们要把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工作中。也经常询问我们生活是否有困难,工作是否有阻力,让我们感到十分温暖。

李德水是从国家发展改革委下来的干部,却没有一丁点官架子,一双眼睛总是笑眯眯的,那么和蔼可亲;总是给我们传递着信心和力量,让我们觉得办法总比困难多;言谈话语之间充满着智慧、学问、儒雅、幽默和风趣,说到开心之处总是爽朗地开怀大笑,那张笑脸十分灿烂充满着感染力。他的平易近人使我们感到格外亲切,在他面前丝毫没有一点胆怯和拘谨,心情很放松,就像是一位慈爱的长辈,可以和他诉说衷肠,谈理想、谈事业、谈发展、谈婚姻、谈苦闷,反正可以无所不谈。

人生的尺子

当然,他和我们谈论最多的,还是如何为重庆这座新的直辖市谋发展献计献策。

李德水首先教给了我们做人的行为准则:“要忘记自己是博士,与群众打成一片,谨防脱离群众。同时又要牢记自己是博士,发挥博士的智慧和作用,不可与不正之风同流合污。”他第一次见到博士团就说了这两句话。后来,他调回北京工作,一次去重庆出差,看望博士团留在重庆工作的同志,又重复了这两句话。2018年3月的一个傍晚,那是他最后一次召集博士团的同志一起交流,还是重复了这两句话。这两句话大家一直牢记在心,深深地印刻在每一位博士团成员的心里,始终成为大家做人做事的一把尺子。

李德水还教给了我们工作的方法。每当我们工作遇到难题,首先就想到向他求教、请他给支招。我当时分配在重庆市经委工作,那时的重庆国有企业面积大,产业结构传统,经营十分困难。在我的印象中,重庆国有企业的下岗职工数量大、情况复杂,改革脱困的任务十分艰巨和紧迫。

有一次周末,他叫我过去吃饭。政府食堂的饭很简单,我印象中有蒸鸡蛋羹,还有青菜。一边吃饭,他一边问我国有企业兼并重组的情况,语重心长地说:“这个舞台可不小啊,可以为重庆的发展做很多事情,你要认真向当地干部学习请教,深入企业多搞调查研究,掌握解决问题的本领,要避免夸夸其谈,避免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空对空。”他的话语让我铭刻在心。

那一年我调研了30多家国企,并协助经委领导推动重钢与特钢的重组工作,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也就是从那时起,我懂得了调查研究对于学术研究的重要性,为我后来从事经济研究工作打开了一扇实践的大门,也让我深深感受到,理论之花只有扎根于实践、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才能结出创新的果实。

心中的偶像

至今都无法忘怀的是,刚到重庆的那个中秋夜晚,李德水把我们聚在一起开了一个研讨会。如果说博士团是一个大家庭,他就是德高望重的家长。我们围在他的身边,一起讨论着产业、金融、就业等问题,就像是一团团小火苗,一起为城市的发展奉献着光和热。

他认真地听我们讲,还不时在本子上记几笔,高兴地说:“一个人一个点子,30多个人就是30多个点子。”

博士团成员李果回忆说:“那个中秋研讨会也是我第一次和德水副市长面对面交流。我在会上提出,重庆应该成立一个上市公司,以老工业区募集资金建设三峡库区。这个建议得到了他的高度重视,很快我就被从县里调到市红筹股工作小组工作,并担任金融处副处长,正是因为红筹股的工作我爱上了投行业务,这也成为我一生的职业。他雷厉风行、举重若轻的工作风格让我十分受教。我是挂职的,又是小年轻,工作中总会遇到些麻烦。有一次,他见到我问:‘你怎么愁眉苦脸的呀,有什么难事儿你自己先琢磨琢磨,不行了再来找我,不要垂头丧气。’我当时感觉很温暖很感动,当然更多的是鞭策,心想自己连这些小事儿都搞不定,将来还做什么事情呢。因为我在红筹股办公室和他住在同一个宾馆,他有时叫我一起吃饭,饭后陪他去遛弯儿,总要给我传授一些工作方法,告诉我有什么难事要依靠大家想办法解决。”

德水先生

博士团挂职结束以后,我们中间的许多同志回到北京工作,与他接触的机会就多了。每年团友们在一起小聚的时候,总会听到有人在说,自己在工作、生活中遇到了难题又去向他求教,到家里只要赶上饭点,都要被留下来陪他喝点小酒,还能听他弹一段三弦。

逢年过节,我自然也常去家里看他。每次他都要拿出自己撰写的文章来让我学习,这些文章许多得到中央领导的重要批示转化为国家宏观决策,有些在重要报刊发表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涉及宏观经济、国际金融、国际经济等多个领域,字里行间充满了他浓浓的家国情怀和为政施治的智慧。

除了谈笑风生,他偶尔也弹一会儿三弦给我听,每次赶上饭点我也少不了在家里吃饭,他都要拿出酒杯喝点小酒,餐桌上总是少不了一盘花生米,还有夫人周阿姨炒的江西菜。

李德水对年轻人既有呵护关爱,又有严格要求。秘书王绍辉回忆道:“我刚到秘书工作岗位,德水局长就提出三点要求:一要做好保密工作,嘴要严。秘书岗位会接触到不少密件和敏感信息,不能随意说,也不能因为秘书身份四处炫耀。二要做好协调工作,手和腿都要勤。秘书要上传下达、左右沟通。比如,协调会议、人员、调研,沟通信息、计划、进展等。这些工作虽然琐碎但十分重要,都会直接影响工作效率。三要坚持学习,脑子要多思考。秘书大多是事务性工作,不能因此而丢掉专业知识,读到博士不容易,要坚持专业学习,以后转岗还是要做专业工作。这些要求不仅使我懂得如何做好工作,而且为我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博士后郭周明回忆说:“第一次见德水老师,他对我提出了具体要求:要豁达,不要在乎当多大官,要在乎能做多大事儿;要淡泊名利,抵挡得住金钱的诱惑;要讲政治,跟老百姓打成一片;要行胜于言,多听多看多思考;要坚持终身学习,让自己真的有见识、有见地、有本领。那天,他还给我弹了一曲琵琶《前门情思大碗茶》,一边弹着琴给我听,一边说要保持愉悦心情,才能更好地生活和工作。”

德水先生虽然仙逝,但他慈祥的面容仍浮现在我的眼前,那洪亮的声音、爽朗的笑声、悠扬的二胡声仿佛都回响在我的耳畔,还有那个蘸满着睿智、知识、喜悦的酒杯,都令我感到永远的温暖。

(作者单位: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2024-10-09 王晓红 ——回忆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一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李德水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8382.html 1 永远的温暖 68,382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