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立足我国盐碱地多、开发潜力大的实际,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加大盐碱地改造提升力度,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开发推广,有效拓展适宜作物播种面积,积极发展深加工,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河北沧州考察时为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提出的具体要求。
饲草是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物资。日前,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在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和中国科学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主战场大安示范区的松原市长岭县试验田,举行“田菁驱动的盐碱地改良与应用技术”示范观摩会。会上,专家组实地测得:通过种植豆科饲草田菁并全量还田,当地土壤pH值由原来的10.14降低到9.57,提升土壤有机质10%以上,第一茬亩产新鲜饲草2.03吨,实现了重度盐碱荒地的有效改良。
盐碱地改良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如何助推我国饲草产业高质量发展?有哪些好的实践与建议?为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晓风;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种康;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首农食品集团知联会会长唐俊杰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 破解寸草不生“碱巴拉”
盐碱化被称为土地的“顽疾”,因土壤含盐量太高使农作物低产或不能生长,当地人又称“碱巴拉”。这种“特殊耕地”的治理和利用,一直是农业科技工作者攻坚的课题。
如何改良盐碱地,让“良种”有适合的“良田”?这是多年从事植物表观遗传基础科学研究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晓风关心的问题。她告诉记者,我们做植物表观遗传这类基础科学研究最终目的是选育出高产、优质、抗逆的作物品种。但,有了良种之后呢?多数种子需要一块适合生长的“良田”。“面对我们人口多、耕地少的国情,而且许多地区耕地的质量下降、盐碱化日益严重,这意味着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实际上较难持续,存在粮食安全的重大隐患。”于是,进行“基于生物技术的盐碱地改良”研究的想法便在曹晓风的心中萌生了。
据了解,盐碱地是农民最发愁的一种土地类型,因为耕层土壤的盐碱累积,导致大部分作物不能生长,或大幅减产。这类土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干旱地带和沿海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北、西北以及东部滨海地区。“盐碱地改良的方式有很多,包括工程、物理、化学及生物的改良方法,例如在土地上‘挖沟排盐’,或是往地里放入石膏、有机化肥、泥炭等,这些非生物改良方式可能作为治理重度盐碱地的第一步是有效的,但也存在改良成本高、不可持续等原因无法大面积应用。”曹晓风如是说。
有没有一种盐碱地的治理方法是成本低、可持续的?曹晓风告诉记者,过去没有化肥农民就会种一些豆子做绿肥,可见豆科植物能把空气中的氮气固定下来,是天然的肥料。
那能不能找到一些耐盐碱、固氮能力强、生物量大的豆科植物来改良土壤?曹晓风查阅了很多书籍资料,去了解世界各地最耐逆、最强壮、最有活力的豆科植物。期间,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生长繁盛的豆科植物田菁进入了她的视线。
“我发现热带和亚热带沿海地区有特别多野生的田菁,长得很快很茂盛,那里甚至没有什么土壤,周围都是海。当时我想它应该耐盐碱,后来我们做实验发现,它的确特别耐盐碱。”就这样“盐碱地改良小能手”被曹晓风团队发掘了。之后,曹晓风又带领团队在全国各地试种田菁,确定了它是一种非常能“忍受”逆境的植物,不仅耐盐、耐碱,还耐酸、耐涝,生长适应性很广,尤其是在重度盐碱地能较好地生长、产生固氮根瘤。
经过多年实践,今年9月,在中国科学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松嫩平原大安示范区长岭示范基地的重度盐碱地上,曹晓风团队选育的耐盐碱、肥饲兼用型“中科菁”系列田菁品系测得亩产鲜草2513.46公斤,标志着这一田菁品系在贫瘠的重度盐碱地上也能生长并丰收。目前,团队已成功选育出6个高产、优质的田菁新品系,其中2个“中科菁”品系已通过国家草品种区域试验申请。
▶▶▶ 多方助力不断优化饲草种植
“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中田菁的成功种植,无疑证明这种极度耐盐碱的豆科植物或将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新途径。田菁草质柔软,蛋白含量高,初花期粗蛋白高达20%,不仅能改良盐碱地,提升产能,实现“藏粮于地”,还有望成为优质蛋白饲草用于发展畜牧业,助力“藏粮于技”。“畜牧业中的草食动物也需要充分的蛋白供应,如果有足够的高蛋白饲草摄入,就能产生更多肉和奶,满足人们对蛋白质的需求。”曹晓风解释道,团队的科研人员已在进行田菁饲用价值的开发,同时还参与了首农食品集团的自立项目,合作开发田菁的饲用功能。
谈起田菁种植,与曹晓风同在农业界别的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首农食品集团知联会会长唐俊杰也是开发田菁的饲用功能推动者之一。
“2022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当时总书记亲切询问了我有关首农集团产业发展、育种等情况。”唐俊杰回忆道,总书记在联组会上指出“要发挥我国制度优势,科学调配优势资源,推进种业领域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
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唐俊杰铭刻于心。这几年,唐俊杰积极推动创制开发本土优质饲草资源,解决我国饲草供需矛盾。“我们以筑牢国家粮食安全根基为目标,开展新型耐逆高蛋白牧草田菁新品种选育、栽培、加工和饲喂相关研究。”唐俊杰说,目前已经取得初步进展,筛选出评价田菁青贮质量的重要指标6个,制定了田菁种植栽培技术要点及青贮标准化操作规程。
田菁不仅能作为绿肥改良盐碱地,也能为豆粕减量计划提供解决方案。现已在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山东、黑龙江等地种植新型田菁牧草近1000亩。“我们一定能打赢种业翻身仗!”唐俊杰对汇聚社会优势资源,形成生物种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信心十足。
“田菁的种植推广得到很多科研人员的支持。如,中国热科院研究员刘国道、山东农科院博士张晓东、全国畜牧总站王加亭,同时我们课题组宋显伟老师与黑龙江农科院草业研究所潘多峰老师也开展多项合作。未来,我们团队将利用田菁进一步研究植物与环境互作的科学问题,尝试解开田菁能适应复杂的逆境、并在其中生长的奥秘,探索利用田菁的耐逆基因提高大豆苜蓿的耐逆性,以及如何将合适的野生资源驯化为新型作物、新型饲草等等。”曹晓风同样信心满满。
▶▶▶ 亟须加强饲草育种新技术研发
在采访中曹晓风也坦言,田菁的大面积推广种植还存在许多待解决的问题,例如现有品种繁种能力有限,栽培方法和收储加工方式仍需优化等。她说:“这里面有好多问题需要解决。我们只不过是作为第一步,提出它是一个特别好、可以用于改良土地的先锋植物,至于田菁在不同类型、不同地区的盐碱地上怎么用,需要因地制宜,根据所处区域的环境、水资源、光温条件等进行优化和合理利用。”她希望看到更多志同道合的研究团队加入进来。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种康也同样关注饲草多年。从2021年至今,他已持续递交了“加强饲草基础生物学研究”“建立国家级饲草育种与产业科创平台”“加强牧草育种及相关基础科学研究”等多件提案。
“目前我国优质饲草需求总量为1.2亿吨,每年有近5000万吨缺口。但有限的耕地资源决定了饲草种植不能‘与主粮争地’。利用盐碱地发展饲草产业推动畜牧业发展,有巨大潜力。近年来,新疆、河北、山东等省份,充分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发展青贮玉米、紫花苜蓿、燕麦、草木樨等耐盐碱优质饲草种植,取得积极成效。我国可利用的盐碱地资源约5.5亿亩,然而用于发展饲草产业的不足10%。如果我国现有盐碱地等边际土地得到充分利用,每年可增加饲草产量7.14亿吨,相当于新增饲料粮2.38亿吨,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种康说。
种康介绍,位于山东东营的中国科学院草牧业专项耐盐饲草筛选示范基地,探索建立了利用盐碱地发展饲草生产的“以种适地”东营模式。已经筛选或选育出150余份苜蓿、燕麦、甜高粱、长穗偃麦草、狗牙根、籽粒苋等耐盐(0.3%-0.6%)饲草,研发出耐盐节水等生态绿色栽培技术和青干草、青贮草等草产品精细加工技术,服务畜牧养殖降本增效,如甜高粱替代青贮玉米饲料成本降低30%-50%,推广种植各类饲草5万亩,种植净收益达1600-1775元/亩,经济效益提高了52%-69%。
基于前期实践案例,种康建议,在全国推广“以种适地”饲草生产的东营模式,打造利用草业带动牧业的乡村振兴新范式,一是推广“以种适地”东营模式,集成创新发展不同区域盐碱地草牧业;二是“以水定地”,破解中重度盐碱地利用资源约束,充分发挥国家级科研机构的优势力量,通过多学科交叉科技创新,破解中重度盐碱地利用受条件资源限制等问题;三是目前我国仅有730个饲草国审品种,且适宜盐碱地等边际土地的饲草品种尤为匮乏,同时饲草育种技术总体上远远落后于水稻等作物育种水平,其技术高起点发展需要相关基础研究支撑,应加强饲草生物育种创新,简化饲草品种审批流程。
曹晓风则建议充分利用好盐碱化耕地和撂荒地等耕地资源,参考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给予财政投资补贴,建设以紫花苜蓿、羊草等多年生饲草为主的高标准人工饲草料基地。同时稳定扩大现有政策支持力度,加大饲草种业科技支持力度,将苜蓿、田菁、饲用燕麦、黑麦草、饲用黑麦、饲用小黑麦等主要饲草纳入种业振兴规划,加快实施饲草种业提升工程。此外还需提升饲草产业机械化水平,鼓励发展饲草机械专业合作社,给予重点补贴和支持,提高资金利用效率,高效配置饲草机械资源,提升饲草社会化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