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心理健康工作,并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2022年,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并在辽宁考察时强调社区要积极开展各种公益性课外实践活动,促进未成年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主题是倡导全社会共建心理健康体系,共治心理健康问题,提高公众心理健康素养。不久前,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赴北京安定医院,围绕如何提升当代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如何科学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诊治工作等主题展开调研并组织座谈交流,本期特别报道。
——编者
青少年时期是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期,家长、学校、社会该如何应对?不久前,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就青少年心理健康主题前往北京安定医院开展调研。
要更科学地做好预防筛查工作
走进北京安定医院一楼门诊处的认知中心,一排排屏幕上显示着各式各样“游戏”的电脑被整齐地摆放着,但这并不是普通的电脑和游戏,而是力求通过游戏化方式客观、真实反映个体认知、情绪等心理健康水平的数字诊疗设备。
用5G、AI、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应对心理健康问题,北京安定医院已经探索了多年。“面对心理健康问题,我们首要的工作是‘筛’,但过去的筛查量表的精准度有待改进。如必须能确保填量表的对象填的都是‘真话’;如电子版量表要确保是被筛查对象本人填写的,而非他的家人朋友代填的;再如纸质版量表既不方便统计也不方便分析。”在北京安定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王刚看来,这些不够科学的“筛”会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诊治干预带来困扰。
“近几年,我们开始探索创造更加智能化的心理测量工具,与北京邮电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及科大讯飞、字节跳动等企业开展了密切的合作。新的测量方式更易被孩子接受,同时也避免了他人代答的问题。”王刚表示,这种将文本化测量工具转变为数字化游戏程序的新心理测量方式,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学生的心理健康诊疗工作中还特别要关注保密问题,特别是现阶段各级大中小学都在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工作,信息多、程序杂。过程中需要严格保护孩子的个人隐私,防止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孩子被他人强化‘标签’,从而加剧他们的心理问题。数据化的测评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此问题的出现。”调研组对数字化心理健康测量手段的应用表示肯定。
全国政协常委、教科卫体委员会主任陈宝生指出,要基于心理健康教育及一线诊疗实践,总结行之有效的做法经验。要进一步发挥现代技术的优势,围绕心理健康疾病的诊治工作开展制度性的探索。
“安定医院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心理诊疗工作进行了整合,通过众多案例可见效果显著。后续还要面向社会做进一步推广工作,要与阳光教育环境的营造相结合,让便捷的心理诊疗工作真正惠及于民。”全国政协常委、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尚勇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教科卫体委员会原驻会副主任丛兵表示,“要‘关口前移’看待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积极做好‘治未病’的工作。要协调医院和学校的资源、转换家长和社会的观念,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更佳的生态环境并进行更专业化的引导。”
要运用专业化力量解决问题
2023年4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指出,高校按师生比例不低于1:4000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且每校至少配备2名。中小学每校至少配备1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鼓励配备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从心理健康教育到心理健康诊疗专业力量必不可少,从专业教师到专业医师,每一名专业人员都关乎万千孩子的健康成长。
然而据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党委委员、副主任黄若刚介绍,当前的专业医生队伍还比较缺乏。“儿童精神科是一个专业性非常强的专业,与就诊儿童的数量规模相比,可以开诊的医生队伍规模数量还有较大缺口。”
如何才能促使有限的医疗工作者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更高效地发挥价值?数字医疗领域以强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回应了这一现实问题。近年来,依托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科研团队和人工智能团队共同开发,安定医院研发了全国首款在精神心理垂直领域、面向临床医生的专业级大模型产品——PsychGPT。
“PsychGPT目前已整合了智能问诊导诊、辅助诊疗、病历生成及质控、科研辅助及人才培养等多项功能,为青少年接受更便捷专业的心理诊疗服务提供了可能。”王刚向调研组介绍。
要更深入地找寻问题之源
“造成心理健康疾病的既有内因也有外因,内因方面我们现阶段也许无法过多干预,但外因方面我们可以提前预防。”王刚向调研组举例介绍,压力性因素是造成当前青少年心理疾病的一项主要原因。“我们常说的抑郁、焦虑、失眠、双相情感障碍等很多心理问题都与‘压力’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何去引领青少年积极面对压力、理性处理压力,王刚表示,带领学生积极转变观念是关键,而学校教育特别是其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
基于长时间的一线实践,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研究中心主任肖苒表示,现阶段医美低龄化趋势愈发明显,一些青少年对自我形象和美的认知存在偏差的问题也时有出现。肖苒认为,这与网络化时代的繁杂信息传播有着密切关联。“网络上有不少负面信息在青少年群体中有一定传播影响力,这一问题值得警惕。避免有害信息对青少年心理的侵蚀,学校、家庭和社会需要携手共同应对。”肖苒说。
《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中提出,教育、卫生健康、网信、公安等部门指导学校与家庭、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妇幼保健机构等建立健全协同机制,共同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加强物防、技防建设,及早发现学生严重心理健康问题,网上网下监测预警学生自伤或伤人等危险行为,畅通预防转介干预就医通道,及时转介、诊断、治疗。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蒋毅非常关注社会各界对青少年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情况,他直言在工作中一些有心理健康问题的青少年在问题已经比较严峻时才开始专业诊疗的情况屡见不鲜。“应该面向社会,特别是家长群体更广泛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对心理亚健康群体或风险群体及时监控。让青少年在问题出现的苗头时期就得到科学的引导教育,既避免了悲剧的发生也能更高效地节约教育及医疗资源。”
“有人认为当代青少年心理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心理承受度不够,这是不恰当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新高教集团董事长李孝轩表示,青少年心理健康状态既反映着青年人自身的特性,同时也反映着其所处环境的特征。随着时代发展,青少年所处的环境也有变化,面对的压力也有差异,因此社会各界引领和关爱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方式也应与时俱进。
要更积极地寻求问题解决之策
一直以来,积极的心态被视为是对抗心理问题的关键手段。对此,委员们表示,应主动为青少年群体创设更多轻松、鲜活的放松环境,以减轻其在生活或学业上感知的种种压力。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党组书记、副主席沈蓓莉表示,“在开展青少年文体活动中,我们注意观察孩子们的精神状况和心理情况。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开展许多艺术类、体育类培训交流和表演活动。通过这类活动,帮助孩子们提高人际交流、情感表达和沟通合作的能力。一段时间之后,老师们能明显地感受到一些孩子的情绪和心态变得更加积极。”
“在我们的身边,抑郁、焦虑的孩子是很少见的。孩子们会通过舞蹈尽情地释放自我,一场活动下来情绪更多是开心的、兴奋的。”作为一名舞蹈教师,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文联副主席孟艳感慨,在校园里,预防学生的心理健康疾病不仅仅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更需要美育、体育等教育的协同作用。
运动在发泄压力、对抗负面情绪上的作用同样有目共睹。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原所长、党委书记谢敏豪也表示,通过观察发现体育学生或运动员的心理状态整体比较良好。“一些实证研究发现,团体运动特别是球类运动往往会对提高个体心理健康水平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王刚补充介绍。
“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这一主题,我们不要过度强调问题,而要倡导直面个体的心理状态,降低人们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或诊疗的不适感。如号召像平常开展‘体检’一样,参与‘心检’;再如更强调‘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提升’而非‘处理青少年心理’问题等。”“这样才能更广泛地提升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和诊疗的接纳度、认可度。”蒋毅和黄若刚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