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业竞争、社交压力、家庭关系等各方面的挑战,让青少年群体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心理负担。近年来,学生霸凌、自杀、自残等现象时有发生,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青少年发展报告》显示,焦虑和抑郁是中国青少年最常见的心理问题。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携手共筑支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系统,已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
呵护青少年心理健康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涉及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的多方参与与协作。其中,家庭要为青少年提供稳定而开放的情感支持,学校应当为学生创造安全、包容且充满尊重的学习环境,社会需要为青少年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政府需要出台更有力的支持政策,以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在这项综合协作活动中,提升家庭、学校与社会呵护青少年心理健康意识尤为重要,要特别注重预防和干预工作的“双管齐下”。
发挥家庭的情感支持价值
家庭是避免青少年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第一道防线,也是影响孩子性格、情绪和社交技能的核心环境。研究表明,父母的情感支持和心理教育对青少年的自我认知和心理韧性有积极的影响。因此,家长需要学会积极调整教育方式,以构建更加和谐的亲子关系。具体要多倾听孩子的内心世界,与孩子进行平等对话,帮助他们学会表达情感、应对挫折。
当前,我国许多家庭以“权威式”或“溺爱式”的模式建立亲子关系。权威式家庭常以成绩为中心,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而溺爱式家庭则容易让孩子缺乏自控力,难以应对未来的挫折。总之,这两种极端的教育方式都可能给孩子带来心理负担,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反观芬兰,他们的家庭教育往往被普遍视为儿童心理健康的根基。芬兰的父母大多非常注重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和互动,强调培养孩子的自主性与表达能力。因此,家长通常不会以命令的方式教育孩子,而是通过沟通、讨论等平等对话的形式帮助孩子建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以尊重、信任为基础的亲子关系,也使得芬兰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发生概率较低。
提升学校的专业引导水平
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二大环境,它不仅仅是知识传授之地,更是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场所。传统的学校教育往往更注重学术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情绪管理、压力调节等心理健康需求。在国外,一些学校已将“情绪管理”课程作为常规教育的一部分。如美国纽约州的公立学校通过推行“社会情感学习”课程,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调节情绪、处理压力、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这种课程极大程度地降低了学生焦虑和抑郁等问题的出现,同时也对学生的学术表现和心理健康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越来越多的学校已经可以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在校园内设立心理辅导站、开展心理健康课程。但整体上看,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许多学校尚未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支持系统,教师的心理健康培训不足,学生的心理辅导资源有限。很多学生即使出现了心理问题,往往也会因为病耻心理,而不愿意寻求专业教师的帮助。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设立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培养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开设更加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课程和活动。与此同时,学校应营造一种鼓励探索、尊重差异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和想法,帮助他们增强心理韧性,适应各种挑战。
共建包容和谐的社会环境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仅依赖于家庭和学校的支持,社会环境同样至关重要。一个包容多元、尊重个体差异的社会文化环境,将有助于青少年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感并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政府及社会各界应当通过政策颁布及举办各类社会活动等方式建设包容和谐的社会环境,以呵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在这方面,国外也有一些好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如瑞典出台了一系列呵护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政策,包括定期开展全国性的心理健康普查、在各级学校推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青少年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服务等。通过这些政策的实施,瑞典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了有效的预防和干预。
同时还应关注媒体作为现代社会重要的信息传播渠道,在塑造青少年心理健康环境中的作用。近年来,各类媒体中充斥着关于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的讨论。虽然这提高了公众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但也在无形中造成了负面情绪的社会“泛化”,且一些过度渲染负面情绪的影视作品和网络文化,极易引发青少年的模仿行为,进而加剧他们的心理问题。因此,媒体应积极承担呵护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责任,积极传播正能量,展示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还可以通过报道成功的自我调节与心理恢复案例等方式,鼓励青少年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挑战。
最后,还应该注意的是,面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预防与干预工作必须并重。要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监测系统,学校、社区和医疗机构可以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普查,以及时发现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日本政府早年间便推出了一套全国性的学生心理健康筛查系统,每年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评便于早期发现问题并及时干预。我国可以借鉴这一经验,结合国情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同时通过学校、医院、社会共建的联动机制,为有心理健康诊疗需求的青少年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和治疗。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干预体系同样重要。首先,学校和社区应当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确保每位青少年都能在有需要时,获得及时、有效的帮助。其次,社会应鼓励并支持家长、教师和同龄人积极参与到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维护工作中来。通过提供相应的心理健康培训和知识普及活动,逐步提升公众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水平,从而形成全社会共同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原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