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阿克苏市的街道上,如果打听“王三街”,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当地百姓心中,王三街是阿克苏市人最多、最繁华、最热闹的商业街。但是对于许多第一次慕名来这里体验民族风情和购买特色商品的游客来说,为什么这条街会以人名来命名,就成了大家最好奇的问题。
9月25日,“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天山南北唱新歌”集中采访团走进这条街,听到了这条百年老街背后的民族团结老传承与新故事。
清末光绪年间,天津商人王福才在阿克苏收购中药材时坠马摔断右腿,在当地维吾尔族老乡肉孜家休养了一年多。治愈后,为加深兄弟间的感情,肉孜将自己一个儿子玉山托付给王福才做义子,并改名“王三”。王三跟随养父王福才回到天津,学习中医和经商。后来,王福才带王三回阿克苏寻亲,但由于战乱一直没能找到亲人,于是便在王三家当年的老宅处盘下大片土地建起集市巴扎,一方面寻找王三父母,一方面培养教育王三成长。在王福才的教导下,心地善良的王三成为远近闻名的中医,在当地群众中有口皆碑。而他当年行医的街区,也慢慢变成了今天民族团结之花遍地开放的王三街。
“爷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也是民族团结的践行者,他的一生更是‘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的具体体现。”如今在阿克苏地区融媒体中心工作的王三的孙辈王维汉告诉记者,爷爷给孩子们全部取了汉族名字,就是希望子孙后代都成为民族团结的纽带。“我的名字‘维汉’,就是希望我永远记住‘维汉是一家’的优良家风,并且要传承下去。”
在爷爷的教导以及家风的影响下,王维汉和在当地工作生活的很多汉族同胞成为了好朋友、亲兄弟,并且不遗余力地帮他们解决各种困难。“其实我自己也接受了很多汉族同胞的帮助。”王维汉说,自己刚刚工作时,对很多事情不熟悉,是同单位和他结对子的易重庆大哥帮助了他。“我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遇到困难,都会给易大哥打电话,而他一直无微不至地关照我。”
百余年来,王三街已成为阿克苏民族团结的生动写照,而如今在王三街,民族团结又有了新故事。
王三街和与其相距3公里的兴隆街都是阿克苏市有名的商业街。王三街有商户近600家,少数民族商户占到绝大部分;兴隆街有商户400多家,汉族商户占了绝大部分。过去的王三街经营方式传统,全靠大大小小的餐馆支撑整条街的人气;兴隆街是近些年新建起的一条商业街,主要经营服装、饮食、化妆品等,经营模式紧随一二线城市,街道人流如织。为了让两条街都有更好的发展,几年前,王三街与兴隆街的商户结对共建,在生意上互帮、生活上互助,在交往交流中增进了情谊。
“自从有了这个哥哥,我干什么事都觉得心里有底气,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能一起解决。”在王三街经营一家蔬菜店的努尔买买提·热哈曼说,和自己结对子的是阿克苏市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会长赵彬,自己家里遇到困难,赵彬都会想办法帮助他。自从结对后,自己的菜店经营规模扩大了,收入越来越高,生活也越来越好。
在王三街,商户的民族团结行动还体现在日常经营中。由当地多个民族、几十名商户出资联合开办的“一家亲餐厅”里,设有民族团结展厅,不同民族的顾客到此都能感受到浓浓的民族团结氛围。除此之外,附近还有“一家亲商贸城”“一家亲早夜市”“一家亲蔬菜店”“心连心商店”等民族团结商户和企业。
“每次走在这条街上,我总能想起爷爷。”王维汉说,百年前,阿克苏以王三来命名街道,说明家乡人民对他的厚爱;百年后,各族群众将他的做法延展到生活、学习、发展中,说明民族团结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把爷爷的故事讲给女儿听,在北京上大学的女儿又把这个故事写成演讲稿,讲给学校更多的同学和老师听。相信通过这样一代代的传承,一定可以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每个人心中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