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华夏副刊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刘笑伟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10月17日   第 12 版)

作为一名共和国军人,对于我来说,重阳节最大的意蕴就是家国情怀。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它与除夕、清明、中元三节一起,统称为中华民族传统的四大祭祖节日。2006年,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这一天,人们有赏菊的风俗,也有登高的传统,后来还逐渐形成了吃重阳糕、饮菊花酒、添寿粮缸,以及戴茱萸、放纸鸢等民俗。自汉唐以降,无数文人骚客写了很多赏菊诗、登高诗。如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等等,不胜枚举。

我写过一首关于重阳节的诗,题目是《雪山的重阳》,亦全文收录如下:

岁岁重阳。今天的雪山/格外得高,高于云朵和边塞诗的语言/视线之外,苍鹰和河流相互绽放/峭壁悬崖之上,一朵野花/打开了金灿灿的秋天/登高的,不止于战士的步履/更有呼吸着氧气的意志/一步一步,接近极限/在雪山上眺望万里群山/最明白“锦绣”与“多娇”的意蕴/重阳节是一种气味/缠绕在鼻尖。这种思念/比天空更湛蓝,比诗句更古老/战士在巡逻,山道像家乡话一样蜿蜒/他在想:我在替年迈的父母亲登高/让他们在远方安享春天/他在想: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多么美妙的寥廓江天万里霜。

这首诗,触及了重阳节的另一个主题:尊老爱亲。在古代,重阳之际,人们虔诚祭祀,向天地和先祖表达感恩之情。慢慢地,重阳节便有了尊老爱亲的文化内涵,这无疑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值得弘扬的一部分。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重阳日定为“老人节”,为德孝文化传统赋予了新的时代价值。

军人是最应该思考和践行尊老爱亲的一个特殊群体,因为军人们的职责和使命决定了要远离家乡,远离父母,远离亲人,在特殊的战位上履职尽责。

在西藏走边防的日子里,我听到的震撼人心的故事有很多很多。

某日,老兵去迎接首次探亲的爱人。在火车站,爱人与他擦肩而过却没有相认——戍守在高原久了,老兵的肤色已变,容颜已改。

爱人临产,老兵因为大雪封山而不能返家。某次,他执行任务的列车要经过家乡小火车站,却并不停留。爱人只好抱孩子提前在站台上苦等。当列车经过时,高高举起孩子,以解老兵思念之苦。

还有很多类似的故事。

当年驻守高原的条件远不如现在,就以运输条件和通讯条件为例,当年还没有修成今天这样多的公路、铁路,运输要靠牲畜和人力,也没有手机,甚至电话线也常常因为天气恶劣而中断。大雪封山之时,一封就是几个月甚至半年。在这段时间里,官兵们靠储存的给养保障,靠书信与家人联络。官兵们最盼望的就是随给养保障车一起送来的家信。那个时候,“念家信”成为官兵娱乐生活的一部分——战友们都是生死之交,是没有什么私事可以隐藏的。

我至今仍然对当年在《解放军报》文化部工作时编辑的一篇散文记忆犹新。这篇散文作者是著名作家裘山山,发表在《解放军报》长征副刊上,题目叫作《查果拉的鲜花》。散文讲述了她和几位作家“被汽车载上了海拔5380米的查果拉,见到了坚守在那里的生命群体——查果拉哨所的全体官兵”。文章写道:“因为我们是从营部上山的,便为战士们带去了他们这段时间的书信和报纸。其中排长李春的信最多,有三封。于是大家要李排长交待,都是谁写来的?李排长从实招来:一封是父母大人的,一封是战友的,还有一封,他的脸红了:是未婚妻的。战士们立即起哄,要求李春公布情书。出乎我的意料,李春爽快地同意了。于是,我有幸在海拔5000公尺的高山上,在荒凉得不生寸草的地方,读到了一封感人至深的情书。情书的作者是位女大学生,她与李春通过发表文章成了笔友,进而成了恋人。就在我们去的时候,她已经从家里出发,先后乘火车、飞机、汽车向查果拉抵进,要在海拔最高处,举办一场婚礼。我想说,这是我听到的最美的爱情故事。”

于是,接下来,作家刘醒龙“喘着气为战士们唱了《小白杨》”,作家王曼玲一边吸氧一边为战士们宣读了李排长的情书,“让战士们开心得嗷嗷叫”。

这篇散文,生动地记录了当年西藏军区的边防官兵们艰苦的生活条件和以苦为乐的精神风貌。

回到重阳节这个话题。重阳节还寄寓着人们孝老爱亲的美好心愿,体现着中华民族追求团圆的价值取向,寄托着全体人民希望国泰民安的共同期盼。所以说,重阳节也是尊老爱亲的节日。每年的重阳节,在高原戍守边防的官兵们,一定会登上雪山之巅,眺望着家乡的方向。2024年新春佳节前夕,在中央军委慰问驻京老干部晚会上,有一个节目——《战士的远方叫家国》,道出了官兵的心声。演唱前的“串词”部分,一位战士在日记中写道:“家乡在我身后,直线距离3028公里,那里的树现在很绿”。是的,每逢佳节,每一位战士都牵挂着家乡的父母,家乡的亲人。因为使命在身,他们不能在家中尽孝,所以只能把对亲人的思念,深深地埋藏在心底。所以,这首歌曲开始唱道:“哨所入星河,钢枪不言说。眼前是万里山河,身后是万家灯火”。这首歌最后唱道:“战士的远方叫家国,火热的青春不蹉跎。强军号角召唤我,逐梦的征途多壮阔”。可以说,道出了戍边官兵的心声。

在青藏高原上,我们走了一座又一座边防军营。在那里,因为海拔过高,官兵们的父母来军营探亲的为数并不多。每当战友们有亲人来到军营,官兵们总是为他们献上洁白的哈达,用最热烈的仪式欢迎亲人们的到来。

我写下《雪山的重阳》这首诗,也正是为在高原上戍守边防的官兵们表达一下心声。他们牵挂家乡的父母,更牵挂祖国的山河。他们穿上军装后,牢记亲人的重托,每时每刻都在仔细察看祖国的每一寸边境线……

每年的重阳节,战士们要替父母登高望远、祈福健康。在节日里,虽然不能回家尽孝,但他们却带来了祖国万里河山的一片祥和、万家团圆的无限温馨。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这样的境界,正是像雪山一样高、像天路一样辽远的中国军人的精神境界。

作为一位有着30多年军龄的军人,我写过这首关于重阳节的诗。对重阳节的理解,也尽在其中了。现在重新读过,别有一番感慨。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能够把“铁打”与“流水”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就是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与核心价值理念。从这个意义上说,军人的重阳节也是铁打的——因为军人的家国情怀,正如钢铁一样坚不可摧,巍然屹立在每一位中国军人的心间。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

2024-10-17 刘笑伟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8771.html 1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68,77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