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杠铃片层层叠叠地被加在杠铃杆上,杠铃的重量慢慢上升。34岁的残疾人举重运动员谭玉娇从轮椅转移到卧推架上,掸了掸手上的镁粉,双手握紧了杠铃。一声标志性的“谭氏怒吼”,相当于她自己2倍重量的杠铃被稳稳举起。
巴黎残奥会刚刚结束不久,谭玉姣并没有给自己太多休息时间,日常的训练依旧没有间断。
“顶峰相见!”在中国残疾人体育运动管理中心内的一棵许愿树上,谭玉姣在出征巴黎前,郑重地挂上了这样一张心愿纸条。
“这是心愿,也是对自己一直以来的要求,要不断攀登更高的顶峰。”巴黎残奥会上,谭玉娇夺得女子67公斤级冠军,这是她20年的举重生涯中第21次打破世界纪录。
“其实对我而言,这次巴黎残奥会的挑战非常大。因为我的世界排名和第二名成绩相差不大,同时这个级别中也涌现出了一批更加年轻的运动员。”谭玉姣说,能够再次战胜自己,是努力也是幸运的结果。
谭玉娇出生在湖南韶山银田镇槐星村一户普通人家。7岁那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导致她右腿残疾。“父母给了我他们全部的爱,所以当时除了身体上的疼痛,心理上其实没有那么沉重。回到学校后,还是和同学们一起打打闹闹,只是活动不再那么方便了。”身为一名“湘妹子”,骨子里的乐观向上,支撑着谭玉娇走过了生命中的“泥泞”。
2003年,在一次机缘巧合下,谭玉娇结识了湘潭市体校举重队的教练彭向荣。“在没有接受任何训练的情况下,就举起了在当时还算不错的成绩。”谭玉娇笑着说,“没想到连体育课都不能上的我,竟然走上了体育这条路,把原来望而却步的事情变成了事业。”
“从那之后,我就告诉自己,要活出不被定义的人生。”谭玉娇坚定地说。训练的艰苦,她早有准备,也从不多说。手心的水泡破了又长、长了再破,直到血泡变成厚厚的茧子。每次下了卧推架,甚至拿双筷子胳膊都会发抖。
“其实那时也没觉得特别苦,反而因为到了一个新的环境,很是新奇,训练时非常投入。”谭玉娇回忆道。
在当地体校时,其他举重运动员都是健全人,谭玉娇并未因此感到任何不自在。“其他孩子练完专项后去跑步,我就装上义肢,在湘江边上,骑着自行车跟着他们。”谭玉娇说,这些都是她最美好的青春回忆。“苦和难都忘了,只记得湘江边很美,还有我们一群少年无忧无虑的笑声。”
随着成绩不断提升,举重在谭玉娇人生中的占比和影响越来越大。2009年,高考和全国锦标赛“撞期”,反复思考后,她决定暂时放弃高考,专心备战。
“那是2008年北京残奥会结束后的第一次国内比赛,一批老运动员即将退役,国家队要吸收新运动员加入。”这对谭玉娇来说是难能可贵的进阶机会,全力投入训练的她在呼和浩特全国残疾人举重锦标赛上拿到自己的第一个全国冠军,也顺利进入国家队。同年10月,她开始参加国际比赛,并一举夺得世界冠军,开启十多年的冠军之路。
2016年伦敦残奥会,成了谭玉娇的高光时刻,第二次参加残奥会的她以打破世界纪录的成绩摘得金牌,让更多人记住了她。“当时基本可以和对手拉开20公斤的差距。”从此,她开始了不断挑战自我之路。
巴黎残奥会期间,新一届运动员委员会委员名单公布,谭玉娇就在其中。这是中国运动员首次担任该职务。
“参与推选的过程,对我来说也是非常大的一次挑战,很考验沟通能力。”谭玉娇告诉记者,如今她的微信里有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刚开始其实有点拘谨,怕被拒绝。但后来我发现,每个人都非常友善,这也让我越来越从容自信,大家成了很好的朋友。”
“有了新身份,意味着肩负起了更多的使命,我希望能借助这个平台,发出更多‘中国声音’,讲好更多中国故事,让更多人看到我们,看到中国残疾人体育的蓬勃发展。”谭玉娇说,新身份也给她带来了更多新的思考,“已经有了新目标,除了日常训练外,要努力提高英语水平,真正成为运动员和国际残奥组织之间沟通的桥梁。”
结束采访当天,谭玉娇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世界那么大,而我们完整而丰盈的生命里,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人生不设限,我们顶峰相见。”
对于未来,谭玉娇充满期待,“希望能在新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维护更多残疾人运动员的权益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