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和大运河交汇处,江苏镇江的西津古渡临江而立。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都曾在此候船或登岸,留下了众多千古传诵的名篇佳作。
一埠西津,渡古今。走进镇江市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凹凸不平的青石板路、斑驳的旧石墙、古朴的木板门老店铺……古街上历史文化景点串联成景,满眼皆历史。
沿着青石板路拾级而上,一路走过小码头遗址、待渡亭、救生会馆等地,记者发现,这里的运河和古街文化相互交织,历史与现代深度融合。循着这些历史遗迹和古建筑,人们可以毫不费力地触摸到镇江这座城市的文化脉搏。
西津渡作为当时镇江通往江北的唯一渡口,逐步发展为漕运重镇、交通咽喉。六朝时期西津渡古街开始形成,至北宋时期已发展为相当规模的集市。伴随着江海河岸的历史演变,西津渡作为渡口的功能逐渐淡化,1998年,当地开始对街区进行保护,让历史文脉延续,渡口逐渐演化为古街区,社会功能不断完善。
“街区中老建筑的墙,叫乱砖清水墙,每块砖的大小、薄厚不一,让街区保留了历史的记忆。”西津渡文化旅游公司副总经理仲纯介绍,“我们的保护原则,就是修旧如旧,遗存其真,能不修复尽量不修复,能加固尽量加固。”
据介绍,街区成片的民宅大多建于清末民初,基本保留了原有风貌。西津渡也是镇江市文物古迹保存最多、最完好的地区,吸引众多游客前来。
“到了西津渡,第一站一定要来看小码头遗址,这里是镇江运河文化的一处历史性见证。”镇江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中心研究员王礼刚告诉记者,小码头遗址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是救生会、义渡局的专用码头。
救生会,始建于宋代,目的是在江上救护各种船只和渡江人,是义务打捞沉船的社会慈善机构,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义渡和救生组织。工作人员介绍,“现在能看到的救生会建筑建于康熙年间,是在1999年由西津渡古街保护领导小组整修复建的,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救生遗址。现在遗址内修建了中国镇江救生博物馆,走进参观便可以了解到万里长江的千年救生历史。”
在救生会的不远处,“一眼看千年”的标牌十分醒目。在一处玻璃罩覆盖的考古挖掘坑前,游客们纷纷驻足观看。该考古挖掘坑展示的是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道路基底。
“这些不同历史时期的道路基底层叠压积,保存着这座千年渡口的历史记忆。”王礼刚感叹道。
得到保护开发的西津渡,不仅保留了浓厚的历史气息,还发挥了传统商贸、文化展示等功能,建成了传统商贸街、专业博物馆及省级非物质文化展示中心。
恒顺香醋酿制技艺、锅盖面制作技艺、膏药制作技艺……如今,西津渡已进驻10余项非遗,散落在老街各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非遗项目体验路线。
坐落于西津渡的镇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收藏着来自全国各地的珍贵民间文艺资料,常年举办非遗展览、非遗体验及小型展演等活动。“其中,‘白蛇传传说文化展示厅’以《白蛇传》为背景,设置了‘白蛇出世’‘西湖借伞’‘水漫金山’等关卡,游客随着故事的不断推进闯关通关,是这里最有特色、最受欢迎的体验互动区。”镇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人员秦露介绍。
“镇江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以委员提出的提案为契机,积极配合实施主体,推进西津渡片区整体保护与利用,加强风貌管控,切实提升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的形象。”今年4月,镇江市政协委员石捷、吴华芳陆续收到了相关部门的提案答复。
在石捷、吴华芳看来,西津渡景区周边文化底蕴深厚,不仅有赛珍珠故居(纪念馆)、京口闸遗址、民国时期镇江邮政局等众多古迹遗址,还有久负盛名的伯先路、京畿路、大西路等繁华街市,应该扩大西津渡景区外延,把周边文化底蕴深厚、人文景观丰富的老城历史文化街区、商业街区纳入西津渡景区范围,做大做强西津渡旅游商圈。
“建议完善夜间标识、灯光环卫等配套设施建设,改造提升夜景亮化、美化工程,延长照明时间,提升消费者夜间消费体验感。”
“建议以西津渡景区为中心,向东向南合理规划浏览路线,对周边人文景观和街巷进行修缮和开发利用,既美化亮化周边环境,也充分展示古城历史风貌,切实提升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的形象。”
……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镇江市政协委员持续关注西津渡古街区的开发和管理、保护和文化传承等问题,提出多件提案,相关职能部门分别进行了答复。
街区创成国家级“城市中央休闲区”、首批“江苏省示范步行街”、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成功入选“水韵江苏,长江百景”……关于西津渡如何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镇江一直在探索。“通过持续保护和传承运河文化,千年古都镇江一定会焕发新的风采。”秦露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