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历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最初名为“鸢”,作军事、通信等用途。唐代开始出现“纸鸢”。到了五代,有人在鸢上绑响器,空中放飞时会发出筝鸣声,后人称为“风筝”;北宋后,风筝开始流行于民间。风筝作为喜闻乐见的传统艺术融入民间文化后,经过千年演变发展,产地众多,流派纷呈。
其中,北京风筝在中国风筝艺术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北京风筝深受皇城文化的影响,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讲究扎、糊、绘、放的同时形成了特有的风采。北京风筝最具代表性的是沙燕风筝,它是集雍容华贵风格和特殊艺术形式于一身的风筝样式,尽显老北京的文化。
马家树创作的北京沙燕风筝“狮子滚绣球”,以蓝青色描绘,俗称“蓝锅底”。尾翎、膀梢留白的漩涡纹和羽毛纹均匀对称,有秩序感,凸显出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意境。胸腹、腰拴天蓝色勾白边的团云纹,衬托着一对正在踏云嬉戏的绿身红毛狮子。温润典雅的蓝色与热烈喜庆的红色,形成冷暖对比的视觉冲击,画面和谐活泼,笔触细腻流畅,形象惟妙惟肖。题材选取祥瑞之兽——狮子,左侧的雌狮憨态可掬,右侧的雄狮蓬头大耳、脚踏绣球,飞舞的明亮的红黄飘带更是点睛之笔。因“狮”与“事”谐音,故引申为“事事如意”,彰显吉祥喜庆、祈福消灾的寓意。此件风筝造型完美、颜色雅致、图案考究,处处都寄托了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无限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