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如何践行好,落实好大农业观,为建设农业强国不断提供新动能?对此,北京市政协委员,农行北京市分行党委书记、行长胡新智接受人民政协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牢固树立和切实践行大农业观,对于新时代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在胡新智看来,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阶段,需要以大农业观推进农业发展方式的现代化改造,聚焦科技创新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在政策促动、创新驱动、资金撬动等方面下功夫,推动现代化大农业蓬勃发展,实现乡村产业全面振兴。
“以大农业观促进乡村产业全面振兴,是一项长期任务和系统工程,要放眼长远、统筹考虑,先立后破、积极作为。”胡新智表示,就政策促动而言,要加强战略谋划,围绕国家所需、人民所盼、各方所能,紧盯前沿热点、关键环节和瓶颈卡点,开展好“十五五”农业发展规划前期研究,将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放在全球农业资源和市场格局之中、放在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工农城乡关系之中谋划,加快推进各类资源高效整合、各项政策有效衔接、各种要素集聚发力,推动现代农业产业链优化升级,不断提高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同时,加强制度供给。坚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有机结合、相互补充,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加快构建符合现代化大农业发展需要的体制机制,畅通淤堵、破除壁垒、理顺关系、打通经络,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引力、市场机制活力、社会参与助力。“还需加强基础支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补齐乡村道路、物流、信息化、数字化等领域的短板,加强农产品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大流通体系建设。打造全面覆盖、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小农户和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带动农民持续增收、共同富裕。”胡新智如是说。
农业科技创新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内生动力,需要加大基础研究力度、提升创新体系效能、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不断提高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贡献率。“我们要聚焦科技化赋能,加强创新驱动。以更大力度强化研究攻关。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强化基因编辑、生物育种、农机装备、人工智能等基础研究,加强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农业科技原始创新能力,抢占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制高点。创造有利于基础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态,让科学家甘于默默无闻,心无旁骛、潜心研究、‘十年磨一剑’。还需以更高标准完善创新体系。打造跨领域、大协作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立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信息集成,推动科技基础设施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等开放共享。注重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引导人才、技术、资源向优势企业聚集,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研发能力的领军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围绕创新驱动胡新智这样建议。
众所周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离不开多元化的资金支持。那么,如何聚焦多元化支持,加强资金撬动?胡新智结合实践建议:一是健全多元投入机制。加大财政投入,扶持“耐心资本”,引导更多金融资金提供长期支持,银行、保险、信托、证券等金融机构各司其职、合作互补,共同打造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确保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二是完善资金投入方式。推动财政投入方式改革,把财政性投入以股份、基金、购买服务、担保、贴息等方式植入现代化大农业的重点领域。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农业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创新运用投贷联动、知识产权质押、牲畜活体抵押等新型手段,实现科技、农业、金融相互塑造、有机结合、良性循环,促进现代化大农业加快发展。三是夯实金融基础设施。拉长做深现代化大农业金融服务链条,推动金融资源要素实现网络化共享、集约化整合、精准化匹配,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金融活水”。加快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支持金融机构和支付机构在农村延伸经营网点,推广网上银行、手机支付等服务方式,推动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构建金融信用信息平台和金融风险监控预警平台,防止非法集资下乡,不断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