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作出部署。农业科技创新是实现科技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对此,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政协原主席刘伟在接受人民政协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事业快速发展,取得一大批突破性进展,成果丰硕。
与此同时,刘伟近日在山东调研时发现,农业科技创新仍面临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集中在科技支撑不够、转化质效不高、技术推广不畅、资金投入不足、体制机制不活等五个方面。刘伟认为,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需把农业科技创新摆在突出位置,进一步全面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成为“三农”发展的最大增量。
对此,刘伟建议:
一是着力加强育种能力建设。扎实做好种源收集,在种质资源普查、收集、保存与评价等方面聚焦用力,打造覆盖全国的农业种质资源保存体系。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以农业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为抓手,加强种业基础性、前沿性研究,推进育种联合攻关,力争实现种源核心技术与战略品种国产化。深化创新平台建设,高水平建设一批育种全国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高能级国家创新平台,推进南繁硅谷等创新基地建设,推进实施大型表型鉴定平台、分子育种平台等重大项目,培育更多突破性新品种。培育一批种业龙头企业,鼓励种业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形成优势种业企业集群,打造我国种业振兴骨干力量。
二是加快补齐农机短板。进一步突破关键技术和零部件,从农机产业链安全稳定的角度出发,加速补齐大马力拖拉机、丘陵山地农机及关键零部件短板。进一步加强专用农机的研发推广,开展高性能播种机等针对性装备研发制造、技术集成和推广应用,加快补齐特色作物、畜禽水产养殖、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装备短板,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机装备智能化水平,推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北斗导航等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在农机装备中的深度应用,不断丰富农机装备应用场景。进一步推动农机装备更新换代,优化农机补贴政策,推进农业机械报废更新,持续提升农机装备水平。
三是持续提升耕地质量。在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上下功夫,严格落实质量管理属地责任,强化对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全流程管理。在挖掘盐碱地潜力上下功夫,全面摸清盐碱地资源状况,依托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载体,加强盐碱地生物育种和改良治理。在提升土壤质量上下功夫,实行耕地土壤环境分类管理,加大退化耕地土壤质量提升关键技术供给,积极推进绿色种养循环,构建退化土壤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因地制宜集成应用污染修复技术模式,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
四是大力推动先进技术落地应用。做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稳定支持行业专家开展全产业链技术攻关和集成示范,鼓励支持地方开展特色和优势产业创新技术体系建设。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坚持科研命题从产业需求中来,健全高校院所与企业常态对接机制,力争破解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两张皮”问题。创新基层农技推广模式,鼓励政府部门、科研机构、涉农高校、农业经营单位、社会团体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带着成果走进田间一线,服务农业生产主战场。
五是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支持保障。强化资金保障,加大对种子、耕地等要害领域的支持力度,提高科研院所和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经费保障水平。发挥农业产业化基金、农业科技创新投资基金引导作用,创设农科贷等长期低息金融产品,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引进国内紧缺的海外领军人才、高端人才,创新和完善高素质农民培育服务链条,努力造就更多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科技计划和项目管理方式,扎实做好战略研究和项目谋划,充分调动科技创新积极性,激发创新创业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