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深远海养殖创新团队数量不够多,科创平台能级相对不高,水下感知领域核心技术等‘卡脖子’问题突出。”
“深远海海况复杂恶劣,对海上风电机组技术装备要求更高,需着力突破漂浮式基础、柔性输变电等深远海核心装备和关键技术瓶颈。”
“海水淡化产业在创新能力提升、产业链构建、规模化应用等方面还存在问题,应强化海水淡化综合利用产学研深度融合,深化产业链和人才链融合,推动科技创新与技术成果转化应用。”
……
在11月26日召开的全国政协“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双周协商座谈会上,多位全国政协委员和专家在发言中聚焦海洋科技创新。将海洋科技创新作为经略海洋的关键支撑,立足海洋科技发展前沿,通过科技创新推动海洋产业集群能级提升,塑造我国海洋经济竞争新优势成为大家的共识。
不仅是与会人员,在此前提交的有关这一主题的协同调研报告中,科技创新对于发展海洋经济的引擎作用也被反复提及,辽宁、山东、广东三省政协纷纷呼吁全面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崂山国家实验室主任吴立新表示,海洋是高科技、高投入、高产出的战略要地。因此,围绕国家海洋强国重大战略需求,应发挥以国家实验室为龙头的战略科技力量作用,践行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组织交叉性、综合性的“大兵团”开展协同攻关,协同推进科学、技术与工程一体化发展,深化新质生产力和新质战斗力融合创新。
全国政协委员、青岛海洋科技中心海洋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功能实验室主任孙黎强调了创新平台建设的重要性。她建议加快推进海洋领域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布局,加快完善海洋领域国家实验室体系,建立省部级实验室,组建高层次专家队伍和科研团队联合攻关,突破“卡脖子”理论难题和技术瓶颈。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党委书记任少波认为,应统筹海洋领域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加强‘政策链’‘服务链’的顶层设计,积极培育海洋科技战略力量和领军企业,支持企业协同高校、科研机构等打造创新联合体。同时,重视海洋领域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设置,建强科学引领、技工结合、协同创新的新兴海洋学科和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涉海学科群,聚焦海洋需求引导校企共育人才、共谋创新。”
从“奋斗者”号创造10909米载人深潜的里程碑纪录到“深海一号”使我国深水油气田开发能力从300米提升到1500米,从我国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正式交付到国内首座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海油观澜号”成功投运,我国海洋科技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歇。委员们表示,要加快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凝聚各方力量,持续推进海洋科技向深向远,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