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等十二部门联合印发《5G规模化应用“扬帆”行动升级方案》(以下简称《升级方案》),面向2027年底提出构建形成“能力普适、应用普及、赋能普惠”的发展格局,全面实现5G规模化应用。围绕应用、产业、网络、生态“四个升级”,系统部署了13项重点任务和4项保障措施,全力推进5G实现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多方位赋能。
5G作为数字经济时代万物互联、数据流通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已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一环。从2019年中国5G商用开始,工信部相继实施“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5G应用“扬帆”行动两项专项工作。2021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9部门印发《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年)》。截至2023年底,各项既定目标全部超额完成,5G应用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
各地积极发布出台1000余个5G相关政策文件,形成部门合作、央地联动、产业协同的工作合力。截至2024年9月,5G基站总数达408.9万个,已实现“乡乡通5G”,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基础网络。5G行业虚拟专网数超4.5万个,有效满足各行业对网络定制化、数据本地化、管理自主化的应用需求。同时,应用产业日渐壮大,赋能逐步彰显。5G融合应用标准数量超100项,5G工业网关、CPE、巡检机器人等5G行业终端进网产品数量超700款;5G已融入97个国民经济大类中的80个,应用案例数累计超10万个,在工业、矿业、电力、港口、医疗等行业实现规模复制。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发展司负责人介绍,现阶段,我国5G应用发展正处于由技术驱动转向价值牵引、由政策驱动转向市场牵引的关键窗口期,需要持续加强政策引导,进一步推动5G应用实现量的规模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
为此,方案提出一系列具体目标,如到2027年,5G个人用户普及率超85%,5G网络接入流量占比超75%,5G新消费新体验不断丰富。5G物联网终端连接数超1亿,大中型工业企业5G应用渗透率达45%。芯片模组、行业终端、虚拟专网、共性能力平台等关键环节供给能力升级,打造形成超1000款创新行业终端模组产品等。
该负责人指出,与此前方案相比,《升级方案》在推进成效和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思路、完善举措,主要有三方面创新:
一是深化部门协作。例如,持续深化与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协同,面向工厂、电厂、矿山、油气园区、校园、景区、医院、产业园区等重点领域打造一批5G应用领航者,系统推进5G应用在各行业领域走深向实。
二是拓展应用场景。面向行业数字化转型,推动5G应用向智慧海洋、数字体育、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加速拓展;面向个人应用,加速5G新通话、裸眼3D、云手机等应用创新,持续释放信息消费潜能。
三是加速技术融合创新。持续强化5G数字基座,深化5G与AI、北斗、边缘计算、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融合创新,打造多技术融合的5G行业应用解决方案,降低5G应用部署门槛、提升5G应用赋能效益。研发推广基于5G技术的“小快轻准”数字化技术产品,更好满足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基础企业的多元化应用需求。
为保障目标落地见效,《升级方案》部署了一系列保障措施,提出将科学统筹现有频谱资源,依法合规、稳妥有序地通过重耕、共享等方式,持续提升5G频率供给。鼓励各方加大对5G创新产品和设备应用的支持力度,加强复合型人才培训;加强动态监测等,计划到2027年底,全链条支撑能力稳步夯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