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教师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的一条“给上课爱说话的学生戴小蜜蜂(便携式扩音器)”视频受到了广泛关注。视频里,一位学生因上课爱说话而被戴上老师的“小蜜蜂”。视频发布后在社会上引发了诸多争议,有网友表示,如此将未成年人的“窘境”公之于众,会让其感到前所未有的羞耻;有人甚至直指教师此举侵犯了学生的人格权。最终,当事教师对发布视频一事公开道歉,并表示“迫于各方压力”,选择离职。
随着互联网短视频平台的兴起和普及,很多教师将他们与学生在校的日常互动录制成视频并分享至网络。一方面,教师们通过分享自己的教育经验,传播正面的教育理念,例如如何有效解决学生间的冲突,为同行提供宝贵的参考。另一方面,这种分享也让家长更直观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日常活动和安排。
但拍摄视频无可厚非,上传至网络则实在欠妥。
具体到这个事件,教育和惩戒都应当有边界感。教育惩戒是正常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是应尽的职责,给学生戴上“小蜜蜂”约束其上课讲话的坏习惯,这一行为虽有争议,也仍在可探讨的教育手段范畴内。但将拍摄的视频上传至网络,这种行为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如果作品存在盈利的现象,可能还会侵犯其肖像权。从视频中不难看出,戴上“小蜜蜂”的学生在镜头里表现得无所适从,这件事情会对他的心理造成怎样的影响尚不可知。但这种示众般的处罚显然超出了正常教育惩戒和管教的边界。
短视频平台不是公开课的讲台。短视频平台上的内容往往追求点击率和热度,所呈现的画面多是一些碎片化的图像,并不能立体地展示学生们的日常表现,这会导致学生的负面行为无意中被放大,从而让未成年人陷入被网络暴力的可能性中。因此,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应当审慎使用网络工具,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尊重学生的个人权利。无论初衷如何,都应有明确的边界和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