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金玉
3月7日是两会委员界别小组讨论时间。在港澳委员驻地,“大湾区”是当仁不让的热词。
这种热“沸腾”在会上,三个组超过60余位委员就此话题踊跃发言;这种热“风靡”在会下,只要随时拉住一位委员,问起他今年关注的焦点,一定也离不开这三个字。
会上谈建议,会下写提案,足见大湾区在港澳委员心中的分量和美好期许。
▲▲强强联合 “共赢”未来
产业互补、融合发展,在委员们看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1+1+1”远大于“3”。
吴换炎委员表示:“在大湾区,要充分利用香港的教育科研优势,与深圳等城市做好人才就业的双赢计划,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共建大湾区大数据中心和国际化创新平台。”
张华峰委员建议,进一步扩大内地与香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构建实施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单一通行证”制度,统一监管标准,加快推进大湾区金融一体化。
“现在是我们抓住珠澳合作的最佳时机,要全力加快设立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贺定一委员历数着粤澳可以“强强联合”的契机:发展澳门品牌工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打造中国-葡语国家金融服务平台;发展商贸消费产业、文化旅游会展产业、海洋产业等。
张明星委员则将实现共赢的落脚点放在大健康领域:“建议澳门以此为依托,结合澳门公私医院的整体医疗体系和优秀医务人才,与广东完善的医疗产业形成联结,在横琴落地粤澳大健康产业合作基地。”
▲▲青年融入 “荣耀”未来
大湾区建设中,委员们最热切、最看重的目光,依然是放在港澳青年身上。
“大湾区是香港青年最好的机遇。”余国春委员呼吁香港青年在机遇面前不要犹豫,他建议,要促进粤港两地之间以家庭为单位的互动,在亲情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增加香港家庭对祖国的认识和了解。
周厚立委员建议扩大香港特区政府“青年内地实习资助计划”规模,提供更多短期实习项目,帮助他们了解内地,为在大湾区长远发展打下基础。
“我们同时要加大对港澳青年到内地城市工作和生活情况等调研力度,推动内地有关部门出台便利港澳青年北上发展的政策措施。”蔡冠深委员补充道。
杨国强委员更是在现场向港澳青年伸出橄榄枝:“我在顺德等地开办了机器人制造等科技公司,欢迎港澳青年来这里学习就业。我也希望特区政府加大支持力度,鼓励更多港澳青年到内地找到自己的事业方向。”
▲▲民生服务 “幸福”未来
电子支付、医疗就医、子女教育……在小组讨论会上,这些日常的生活场景,同样被委员们轮番“搬”到现场。诚如他们所言,随着大湾区建设的推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早已悄然融入了这条长河中。
王冬胜委员建议,拉近内地与香港的医疗标准,实现医疗费用从香港医管局支付到内地。
曾智明委员建议,打破大湾区教育壁垒,解除在内地就业港人子女教育的后顾之忧。
黄英豪委员建议,推进跨境贸易及电商便利化,同时参照海南免税岛政策,让乘航班往来内地其他城市及大湾区的乘客享有一定的免税额度。
龚永德委员介绍:“当前在内地工作的港人应纳税金额受到境内工作天数的影响,其中周末度假时间也被计入纳税时间。建议调整‘境内工作天数’,降低部分内地工作港人的税负。”
张裕委员说:“我听到一些澳门居民反映,他们期望内地可以认可澳门驾照,让澳门居民免考试,他们就可以驾车走进横琴,去到广东省、大湾区,亲身驾车去感受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实惠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柯岚委员建议,由粤澳检验检疫主管部门成立工作委员会,实现制度化的监管互认等,实现全面检验检疫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