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版:犇向新征程·聚焦

按下大湾区融合发展快进键

港珠澳大桥成为联通粤港澳大湾区的主动脉。本报记者 齐波 摄

珠江流域、香江岸边,一个经济总量超过10万亿的湾区经济体正扬帆。

从2017年的“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到2021年“扎实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五年来,粤港澳三地携手,推动大湾区规划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如何进一步发挥三地优势,直面问题和挑战,乘风破浪开新局?两会上,民主党派中央和政协委员就此纷纷建言献策。

本报记者 孙金诚

构建联动发展格局

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大湾区建成世界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城市群的根基。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活圈更是离不开交通的便利。

三年来,港珠澳大桥、南沙大桥相继开通,深中通道、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建设逐步推进。去年年底,随着广清城际、广州东环城际两条线路正式运营,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目标渐行渐近。

虽然互联互通为大湾区内人员、货品、资金等要素的多向流动提供了便利,但全国政协委员、民革广东省委会副主委潘明注意到,目前澳门与国家东南沿海地区、粤港澳大湾区东西两岸、广东沿海经济带等地,均缺乏高铁等重大基础设施的串联支撑,未来发展将受到严重制约。

为此,潘明提出,要加快推进澳门(珠海)至湛江高铁客专(以下简称“澳湛高铁”)建设,与深珠高铁共同形成我国东南沿海高铁通道。尽快开展澳湛高铁前期研究,并纳入“十四五”国家高铁网规划,力争2030年建成通车。

开放合作,是大湾区的特质和优势。为此,致公党中央建议,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优化配置航运、航空线路,在周边省市选址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粤港澳科技创新产业园,健全配套公共服务平台;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与内地产业链供应链共建清单,完善一体化统筹推进机制,深化开展区域发展协作;强化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对周边省份辐射带动功能,整合地方高端创新要素,优化区域科技创新创业环境;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农产品稳定供应基地;完善一体化人才使用、流动、评价和激励机制,制定长远规划,建立科教合作长效机制。

倡设金融单一通行证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部署之一。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实现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一体化,不仅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全国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几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在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及金融业对外开放等方面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有一些制度性障碍制约着大湾区内金融市场及金融服务一体化的发展。

民盟中央在调研中发现,粤港澳三地税收制度及税负等方面存在的显著差异,阻碍了大湾区内要素流动和经济一体化发展。比如,三地实体税制不协调,税法级次不同,实施中易产生矛盾和区域税收竞争问题;跨境支付税务管理不协调,湾区存在三种货币体系,如何高效率地完成跨境支付成为确保资金高效流通的关键;大湾区三地的征管系统独立运行,税收监管数据无法及时传输,导致三地税收征管存在数据“真空”隐患。

为此,民盟中央建议,以异趋同,协调多元化税制差异,通过试点方式,逐步推进三地的税制趋同;以创为先,构建跨境税收协调平台,充分发挥粤港澳三地在金融领域各自的长处,打造覆盖范围广的财税金融政策平台,以产业导向为前提对税收激励机制进行重新设置,鼓励境内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的帮扶力度;以效为基,建立共享跨境支付税收信息平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打造智能化的跨境支付税收信息平台,确保信息畅通共享,帮助税务部门更为全面精准了解跨境支付的具体情况,对于跨境企业,充分借鉴统一报告标准的相关成果,使三地金融机构等组织的税收信息高度共享;以智能政务改善税收营商环境,打造覆盖面广、操作便捷的一体化办税系统,引导纳税人尝试线上办理模式;充分发挥信息服务平台的优势,通过对大量数据的收集和梳理,实现对各项税收事务的人性化管理。

打造生态文明样本

穿行在港珠澳大桥上,如果足够幸运,可以看到野生中华白海豚跃出水面,与大桥上的“海豚”造型钢塔相映成趣。9年时间,这座连接粤港澳三地的钢铁巨龙在伶仃洋上凌空而起,其建造过程竟实现了中华白海豚“零伤亡”和生态环境“零污染”。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基础设施,港珠澳大桥犹如大湾区建设的注脚,清晰传递了生态文明之于大湾区的意义。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以建设美丽湾区为引领,着力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使大湾区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然而,九三学社中央通过调研发现,与其他领域的合作相比,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合作相对滞后。目前,大湾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方面,还存在着近岸海域水环境恶化,滨海开发强度过大,珍稀濒危生物栖息地受损,自然海岸线过度开发等问题。

生物多样性保护在我国已成国策,对生态系统保护已采取了相对有力的措施。九三学社中央建议,在大湾区建立跨境保护合作机制,建立粤港澳大湾区联席会议机制,共同维护生态安全,成立粤港澳大湾区美丽湾区建设智库,广泛吸纳三地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参与政策和管理办法制定、涉海项目咨询论证等;突出区域特色,联合制定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强化内地相关规划与港澳相关规划的融合与协同,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促进大湾区人与海洋和谐共生;强化科技支撑,建立生态监测评估预警平台,共同推进三地政府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深入研究海洋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和内在机理,为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更加科学系统方案。

2021-03-08 孙金诚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2890.html 1 按下大湾区融合发展快进键 2,890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