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学术家园

甘做“孺子牛”

——谈我的阅读学习体会

阎晶明

阎晶明学术作品

阎晶明学术作品

阎晶明

■ 精彩阅读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自嘲》诗的诗眼。它得之最早,从联语变成诗句,它含义深刻,被后来的知音放大。这几十年来,中国人,无论工农兵学商,每遇要表达战斗的意志加奉献的精神,都会引用这一诗句,简直无可替代。这就是诗的力量,这也是文学必然、必须社会化的根源所在,例证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2021年新年茶话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要深刻铭记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奋斗的百年艰辛历程,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永远保持慎终如始、戒骄戒躁的清醒头脑,永远保持不畏艰险、锐意进取的奋斗韧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奋勇前进,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是巨大鼓舞,是时代要求。

按照中国传统,今年是牛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的“三牛”精神,形象生动又极具概括力,且具当下性。这里,想对“孺子牛精神”略谈一点感受。

从现代文学的角度讲,“孺子牛”一词得自鲁迅。当然,如果再往前溯,“孺子牛”则典出《左传》。有意思的是,“孺子牛”是一个被不断放大的概念,直至今天仍然是一种时代所需要的精神。《左传》里讲,齐景公特别爱他的幼子,为了取悦孩子,他不惜自己装做牛,让孩子骑在背上玩,他还嘴咬一条绳子,让爱子“牵”着取乐。且不防孩子从背上滑脱倒下,绳子之力拽掉了齐景公的牙齿。爱子之心可见一斑。

这个故事很生动,但客观地说,在春秋战国纷呈的故事中,它应该是个边角料。话说此后的2000多年里,这个词的“引用率”“用典率”也并不高。

是鲁迅扩大了这个词的传播力,所以很多人至今认为,“孺子牛”的原点来自鲁迅。1932年10月5日,鲁迅写下了题为《自嘲》诗一首。这首鲁迅自称是“打油诗”的七律诗,是因朋友聚会留赠而写。那一天中午,郁达夫请客,同席者有柳亚子夫妇,郁达夫夫妇及作家林微音等。据当事人回忆还原,鲁迅先是有一句联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在与柳亚子等人的交谈中,又提到“华盖运”的有无,于是鲁迅认为可以成一首诗了。饭毕,是郁达夫拿出纸笔,请列位留诗纪念。

鲁迅便写下这首诗:

运交华盖欲何求,

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

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

管他冬夏与春秋。

以鲁迅当时的本意,“孺子牛”就是专指自己作为父亲对爱子周海婴的父爱之情。因为全诗是表达自己的现实遭遇,面对各种非议指责,即使华盖运不去,自己自有安乐处,可以躲进小楼,与子同乐。

但“孺子牛”这个词的含义,包括“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诗的含义,在鲁迅逝世后被放大了。放大其意义的是毛泽东同志。

1942年5月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同志指出:“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千夫’在这里就是说敌人,对于无论什么凶恶的敌人我们决不屈服。‘孺子’在这里就是说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此,这句本来是联语,后来又楔入诗中的句子不胫而走,成为尽人皆知的比喻。“孺子牛”也被赋予了伟大的牺牲精神,具有了更加深广的意义。

可以说,没有鲁迅,“孺子牛”还躺在《左传》里,封尘在历史的故纸堆里,无法在现代中国一路追逐文化现代化的进程中复活。同样,没有毛泽东同志从政治的高度、革命的立场去阐释,鲁迅诗中的“孺子牛”也不会有后来的深入人心。

按鲁迅的说法,从来就没有纯粹的山林文学,看似纯属歌吟山水,事实上一样折射着人间的冷暖。从这个意义上说,毛泽东同志对鲁迅诗意的解释,倒是一种正解,它不仅是对鲁迅原诗意义的放大,更可以成为鲁迅诗歌原意的一种解读。

这样的例子在鲁迅那里也有。1925年1月1日,鲁迅写下散文诗《希望》。在这篇散文诗里,鲁迅引用了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诗句:“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所有人以为,这是鲁迅对另一诗人的诗句引用。直到上世纪70年代,日本学者北冈正子在匈牙利汉学家高恩德的帮助下,终于找出了这句话的出处,它并非来自裴多菲的诗,而是来自其致朋友的一封信。当时他只是向朋友表述一匹病马居然把自己驼到了目的地的惊讶,然而鲁迅却将其凝练成一句富于哲理的诗。用北冈正子的话说,是鲁迅“骗”了我们,但是,他“骗得漂亮”。可以说,毛泽东同志对鲁迅“孺子牛”诗句含义的放大,就如同鲁迅对裴多菲句式的高度凝练。

毫无疑问,“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自嘲》诗的诗眼。它得之最早,从联语变成诗句,它含义深刻,被后来的知音放大。这几十年来,中国人,无论工农兵学商,每遇要表达战斗的意志加奉献的精神,都会引用这一诗句,简直无可替代。这就是诗的力量,这也是文学必然、必须社会化的根源所在,例证之一。

当然还必须要说,这句诗的确漂亮,极具美感,所以它才有可能脱离全诗,成为比联语传播力还要广泛的成语、“通用语”。它在全诗中的地位,有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在王勃《滕王阁序》里的地位。

今天,我们站在新的时代方位。面对世界的纷纭复杂,面对前进道路上要克服的困难、要战胜的敌人,面对我们的使命和任务,“孺子牛”精神仍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孺子牛”精神,需要我们在未来的前行道路上始终铭记。新时代“孺子牛”被注入了新内涵,需要我们再加深理解,真正化作未来道路上的精神力量。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2021-03-15 阎晶明 ——谈我的阅读学习体会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450.html 1 甘做“孺子牛” 3,450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