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学术家园

推进民间文艺高质量发展

潘鲁生

潘鲁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民间文艺来自生活,是人民的创造。把握文化本质,激发发展活力,推进民间文艺的创新发展,我们要植根民间文艺的发展规律,根据国家“十四五”时期有关文化建设的发展规划,结合我国经济、文化、社会、立法、教育、“三农”等现实问题,切实加强文化生态基础研究,制定保护与传承措施,从丰富中华传统民艺存量、续存民艺母本、保持民艺多样性的意义上,进一步服务完善民间文艺的保护与创新体系构架,促进传统民艺的活化与发展。对于发展基础较好、具有较好的传承与生产基础并有望拓宽发展空间的民间文艺样态,要服务促进“创新链”建设,包括加强民间文学的内容产业转化与传播,加快民间工艺的定制化、品质化的创新传承进程等。特别是积极推动传统工艺等生产资源的供给侧提质增量,提高传统工艺产品及服务供给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灵活性,满足大众消费需求,推动消费成为生产力;关注传统工艺产品及服务,引导传统工艺产品在研创、生产、销售、服务等方面系统化发展,增强传统工艺相关产业延展性,增大收益空间,推动传统工艺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要探索解决文化的产业融入与提升问题。“中国制造”等产业价值的提升,不仅需要科技创新驱动,还要激发民间文化资源的价值和效能,赋予文化产业更高的情感附加值,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民间文艺的支撑力和持续动力。可进一步发扬手工艺传统,将中华审美传统融入现代制造业,形成中国制造的美学风格。同时,探索实施“中国民间文艺志愿者”计划。充实民间文艺志愿者队伍,发挥建设性作用,进一步在保护与发展、传承与教育、文化产品共享和建立创意产品国际传播渠道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同时,积极推进民间文艺权益保护机制建设。全面探索“抢救保护、学术研究、教育传习、生态修复和创新发展”五位一体的发展道路,开拓民间文艺事业的新局面。

整体上,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在切实加强濒危传统民艺的活化与发展,做好文化生态基础研究,制定保护与传承措施,保护和丰富中华传统民艺存量,续存民艺母本,保持民艺多样性的同时,对于发展基础比较好、具有较好的传承与生产基础,并有望拓宽发展空间的传统民艺,进一步丰富题材和品种,提升设计与转化水平,提高对城乡创业就业的促进作用,促进传统民艺在当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在保护上,突出原汁原味,续存文化根脉;在传承上,兼顾个体与集体,全面构建传承体系;在创新上,立足当代生活,重塑民艺活力;在衍生上,积极探索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条件下跨界融合的多元发展路径。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2021-03-15 潘鲁生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451.html 1 推进民间文艺高质量发展 3,45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