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天奡
“大夫,我信得过你,我这后半辈子的命就交给你了!”
从2014年被派驻河北燕达医院至今,时光的指针飞速转过了7载春秋。7年里,卢长林记不清和伙伴们抢救了多少人的生命,但患者高阿姨当年撂下的这句托命之语,他始终忘不了。
“患者信任无价,对我们这些参与‘京津冀一体化’的医务工作者们来说,这是最好的回报。”
卢长林,北京朝阳医院心内科副主任。他还有着另一个身份——燕达医院医疗院长。燕达医院,地处河北廊坊三河市燕郊镇,是河北省首家获批的民营三甲综合医院,由于它的存在,河北廊坊地区的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北京的优质医疗服务。同时,在北京朝阳医院医疗专家团队的帮助下,燕达医院这7年中的改变,无疑是一场“蝶变”。
2014年,作为首批派驻专家,卢长林来到了与北京通州一河之隔的燕达医院。他很快发现,二者之间的“距离”,远不是跨过一条河上班那么简单。
大型医疗设备闲置“睡大觉”,床位闲置率高达70%,医护人员比患者还多……眼前的燕达医院,让从医多年的卢长林有些不适应——说它不是医院,但它有医疗设备;说它是医院,可它又没有什么患者。
“这里太闲了,一天下来也就能看三四个病人。倒是不少火爆的医疗剧都在这儿取景,因为环境好,患者少。”习惯了每天在朝阳医院忙得脚打后脑勺的卢长林,显然无法适应燕达医院的这份“安逸”,一种无用武之地的强烈落差与怅然,充斥着内心。
“再这么干下去医院就黄了!”急性子的卢长林坐不住了,既然患者不进来,那医生就走出去。他想了个土办法,每周带队去附近村镇做义诊,拿着个大喇叭在村里转圈儿喊,给老百姓讲啥是心梗,啥是高血压,还现场看病,一天下来,皮鞋上都是土,嗓子也喊哑了。
“我真是生生把自己从科班大夫逼成了赤脚医生。”卢长林苦笑着打趣。
慢慢地,老百姓尝到了甜头,去门诊看病的患者多了起来。有人一进门就点名找卢长林,但见面后又将信将疑,质问他到底是不是北京来的大夫。无奈之下,卢长林只能一次次亮出朝阳医院的工作牌,为自己“验明正身”。
“当时有种很无力的感觉,每天都要耗费很多精力去跟患者解释那些无需解释的问题。”卢长林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民建中央委员、民建中央人口医药卫生委员会副主任。最难的时候,他也想过放弃,动过一走了之的念头。然而,有更多的理由,让他留了下来。
有一次,卢长林查房到凌晨一两点,一名患者家属给他端来一碗粥,并且好像看出了卢长林的心思,对他说:“卢大夫,你可不能走啊,你走到哪我们跟到哪,我们只信你!”一句话,一碗粥,深深打动了卢长林。
在卢长林看来,让患者重拾信任,开始相信燕达医院,这是最重要的,也是他们这些派驻燕达医院的“先头部队”义不容辞的责任。
选择留下来的卢长林和伙伴们,“白加黑,五加二”,在他们的日历里,没有休息日,没有节假日,只有工作日。多年来,卢长林带领团队在燕达医院逐步建立起了心脏中心、CCU、导管室、胸痛中心、心脏急诊绿色通道……北京大医院的优势医疗资源和先进管理模式开始在燕达医院生根发芽,开花结果。2018年,燕达医院成为河北省首家获批的民营三甲综合医院。
如今,卢长林终于又找回了那种忙得脚打后脑勺的工作状态,每天门诊排队、手术连台。卢长林说,有了北京医疗机构的大力支持,燕达医院以前无法开展的脑科、心脏、泌尿等大型手术,逐渐都能做了,不少复杂手术在燕郊、廊坊乃至河北省都开了先河。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医疗领域是重要一环,我们的责任就是把医术传承下去,让更多患者从中受益。把敢闯敢试的精神传承下去,呼唤更多同行者加入其中。”卢长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