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教育在线

学校,请为儿童做好准备

杨伟宁 郭惟成

幼小衔接一直是国际教育界重点讨论的话题,如何更有效地发挥小学在幼小衔接中的主体作用也是各国探索的重难点。许多国家在幼小衔接方面做了相关实践与研究,也出台了相应政策法律来保障衔接的有效进行。例如,挪威政府对幼小衔接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在2006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内容与任务框架计划条例》中明确指出“儿童从幼儿园顺利过渡到小学是小学与幼儿园共同的责任”,并在2016年颁布的《学习与游戏时代白皮书》中指出学校应为学龄前儿童准备适宜的课程内容。一些西方国家在学段的设置上进行探索,通过在小学设立学前班或将幼儿园和小学整合为新的学习阶段两种方法,增强两个学段间的连续性。例如美国创建了“P-3”(幼儿园到小学三年级)学校,该学校根据此年龄段儿童特点设计教学标准与课程,应用适宜的教育方法,力图将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完全整合起来;法国则将母育学校(法国学前机构名称,包含托儿所、幼儿学校、小学幼儿班、看护中心和社区服务机构等)的最后一年与小学阶段的前两年称为“学习阶段2”,双方教师需要在该阶段共同工作,每周用1小时的时间分析儿童特点,研讨教育方案。日本的一些小学在校园创设方面做出调整,将保育园、幼儿园与小学建设在同一校园之中,小学与幼儿园的师生可以通过楼与楼之间相连的走廊互相交流,从基础设施建设角度进行衔接。

为了保障政策有效落地,更好地体现小学在幼小双向衔接中的重要地位,我们认为小学可以采取一些创新措施。

首先,转变思想观念。小学与幼儿园教师持有不同的教育观与儿童观。在小学的教育实践中,由于课程驱动的方法占据主导地位,小学教师的教育规划往往更侧重于预先确定的学习目标,重视所有儿童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实现的成果,而忽视学生的感受与接受能力。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为促进早期教育质量延续、确保学前儿童对小学的入学准备就绪、提高教育公平性,于2017年发布了《强势开端Ⅴ:幼小衔接》报告。报告指出,学校需要改变对幼小衔接的理解,从“让儿童为学校做准备”转变为“学校为儿童做好准备”,采取儿童中心视角,倾听儿童的声音,尊重儿童的需求。

其次,改变教学形式。小学,尤其是处于幼小衔接阶段的低年级,需要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传统授课方式转变为以综合实践类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例如,上海市于2020年10月发布《上海市义务教育项目化学习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指导学校分层开展项目化学习的实践研究。根据学生认知特点与知识结构,教学团队对活动项目、学科项目和跨学科领域进行精心选择,融入项目化学习要素,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提出问题、创造性思考以及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化学习、综合实践类活动等形式与学前阶段提倡的综合主题活动有许多相似之处,在幼小衔接阶段采用这种教学形式能够帮助儿童逐步适应从以游戏活动为主向以课堂教学为主的转变。

最后,创新教学环境设置。例如,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商务中心区实验小学将小学六年分成三个阶段,命名为“三进阶”,其中低段称为“启程阶段”。近年来,该校实现了低高部的深度整合,将小学低段单独设置在一个校区中,称为“通惠学部”。该校区对教室环境设置进行大胆尝试,将每个班做成一室一厅的格局,即设置一间教室,配一间活动教室,以便儿童在室内进行各种活动,加强和成人、同伴的沟通,缓解焦虑情绪。

(杨伟宁单位: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郭惟成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2021-06-09 杨伟宁 郭惟成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7819.html 1 学校,请为儿童做好准备 7,819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