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教育在线

寄宿的孩子,更需做好衔接的准备

叶和丽 李春魁

有很多小学一年级新生家长往往面临这样的困境:孩子上课不会听讲,回到家无法向家长叙述在学校做了什么、喜欢什么?甚至有的孩子说不清家庭作业是什么?还有的孩子初入学校出现分离焦虑,甚至哭闹不肯到学校上学。而对于入读寄宿制学校的孩子而言,家长和孩子遇到的挑战还要更多。

作为一所全寄宿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设外语学校在建校之初,就开始了“幼小衔接”课题研究。根据实践经验,我们梳理了寄宿制学校幼小衔接的七大准备,希望给家长以借鉴,帮助孩子顺利实现“幼小衔接”。

家长和孩子都要做好心理准备。首先是家长的心理准备。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儿童成长的属性。比如:刚入学的孩子因为受发展水平所限,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易受外界干扰而分心。当然,也有些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是父母不良的教育习惯造成的——以爱的名义,不停地打扰孩子,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很难有时间比较完整地专注一件孩子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另一方面是孩子的心理准备。对于即将进入小学阶段的孩子,家长要通过各种方式给予一定的心理暗示:“你即将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要学读书、写字了。晚上要在学校宿舍和同伴们一起睡觉,所以,要学会收拾床铺,整理好自己的物品呢。”第三方面,家长要正确看待分离焦虑。可以提前给孩子进行这样的沟通:上学后,你可能会想爸爸妈妈哦!想得特别难受的时候可以哭,但是不要打扰到别人啊。

家长要明白,对孩子的关注和沟通不在于时间和客观距离,而在于心理的距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孙云晓针对寄宿制学生的心理现状进行研究后指出:从心理需求的角度来衡量,人越小的时候对情感支持系统的要求越高。小学生在认知、情绪等方面都需要家长时刻关照,有了烦恼需要及时排解,因此,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如果寄宿,对学校的要求很高,学校要给孩子家的感觉。如果为孩子选择寄宿,也要尽量给孩子建立一种补偿机制,让孩子在精神上达到一种平衡。

适合学习的环境准备。温馨的家庭氛围,是孩子良好性格形成的最重要的因素。有爱的家才能培养有爱的孩子。对于准一年级小学生来说,家庭最好给孩子准备一个专属的学习空间,有条件的家庭可以给孩子一间独立的小书房,如果条件不允许,可以在客厅或者父母卧室给孩子布置一个温馨可爱的阅读角(一块小地毯、一个靠垫、一盏适合的阅读灯),或者一个备忘角(小黑板、记事本等)。让孩子在这个专属的学习空间里能够专心致志地做自己的事情:绘本阅读、搭乐高、听故事……尽量不在这个专属的学习空间里批评孩子,让孩子切身感觉到书房是获得知识和快乐的地方。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马上要入学的孩子来说,让他们喜欢学习,始终保有对知识的热情,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最重要的。家长需要对孩子以下四种习惯进行着力关注和有意识培养:听的习惯,能专注地听老师和同学的讲话;说的习惯,能用比较完整的句子表达心里的话;读的习惯,能用正确的姿势和方法读书,并逐渐喜欢阅读;写的习惯,能用正确的握笔姿势写铅笔字。

生活独立习惯。对于即将进入寄宿制的孩子,一定要让孩子入学前养成一人独睡的习惯,即使不入读寄宿制,小学一年级也是孩子与父母分房或者分床睡的最后时机。特别是在一年级入学前的这段时间,让孩子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在生活上让学生独立进餐,不挑食,每餐做到荤素搭配,不浪费粮食。

基本生活技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力所能及帮着做,这是我们每位父母在孩子小时候就应该灌输的理念,特别是作为寄宿制学校,希望孩子学会以下生活的基本技能:会正确洗脸、刷牙;会自己洗头、冲凉;便后会正确使用纸巾;养成便后及时冲水的生活习惯;饭前便后及时洗手;会自己穿脱衣服和鞋袜,铺床叠被;能自己收拾房间、书桌、书包。还有诸如定量喝水,定时大便等都是应该养成的好习惯。

关于交往的基本礼仪常识。在寄宿制学校中,孩子不仅学习和同伴在一起,生活也是和同伴在一起,作为他们同龄人之间也是一个“小社会”,在和同伴的交往中,要具备基本的交往礼仪:能主动向老师同学问好,熟练使用“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用语;不讲粗口,不任性,不随意发脾气,不大声喧哗;能主动表达自己的意愿。如,我要喝水、我要上厕所等;未经允许不乱动别人的东西。

基本的自护能力。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天约有150个儿童因为意外而失去生命或者致残。因为,家长、学校看护得再周全,也有照顾不到的地方,所以,要有意识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和基本的自我防护能力。我们入学第一天的安全必修课会告诉孩子以下内容:不吃别人的药。医生给的药要按医嘱服用或者交给生活老师代为保管;身体不舒服要及时告诉老师,会描述身体不适的症状;不攀爬栏杆,接热水小心烫伤;不单独行动,不轻信陌生人;对于危险能够具备基本的预判力;不做伤害同伴和自己的任何事情等。

希望家长和老师们在生活学习中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帮助孩子学会如何恰当地应对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使孩子更有效、积极地适应新环境、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设外语学校)

2021-06-09 叶和丽 李春魁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7821.html 1 寄宿的孩子,更需做好衔接的准备 7,82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