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华夏周末

福田春行

沈卫星

四月的深圳,天空透亮,阳光并不刺眼,气温将热未热,风吹过,湿润却不黏糊。很多次的深圳之行,这样的宜爽感好像还没有遇到过。

曾参加过特区10周年的盛大庆典,掐指一算竟是31年前了。印象中,除了住的市迎宾馆还算清静,很多地方像是大工地,到处尘土飞扬、人车争道、市声嘈杂。大概一座新城初期往往都会如此,何况这个要展翅腾飞的大鹏之城呢。事实证明,经济的迅猛发展让深圳蜚声海内外,成为改革开放的新坐标。后来,工作的原因,到深圳不是为认识它,更多时候作为平台和背景,开各种会,参加各种活动。直到现在,对这座“奇迹之城”缺乏肌理的认知,也缺乏内在精神的把握,大概就像孟子所言的“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的道理。

这次却不一样,与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一起,以“品鉴”的名义,专门进街道、访社区、入楼宇、进学校,是一次走进城市“褶皱”里去的“走基层”。仅福田区的福田街道,便可随手拎出几个印象来写。

水围村里的梦想

选择来看水围村,是因为它承载着深圳的历史。

一座铜锈色廊壁,犹如展开的长卷,足有50来米,兀自隐身于高大浓密的林荫里,上面雕刻着水围村的历史。长廊严格还原历史,跨度达2300多年,仅雕刻的人物就有51人,生活场景及使用器具、器械等,均按所属朝代的民俗背景刻画,让人过目难忘。三三两两的游客驻足面壁,似在仰头阅读。静立一旁的那棵古榕,据说已有百余年。其实,它那巨大的覆冠、粗重的树干、深重的叶片、垂挂的气根,就已透露了树龄。

历史的水围村,均为庄姓,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庄子的后裔。早在1368年,据传一世祖庄敬德,南宋末年在广东担任军职。元军南下,为保护南逃广东的宋少帝赵昺,庄敬德拼死护驾,不幸失踪,推测应是阵亡了。后人经历各种的兜兜转转,终于在这片土地上定居下来。村民以水为财,围而聚之,晒盐捕鱼,水围村因此得名。村民安居乐业,繁衍子息,好不兴旺。

通过浮雕图文,也渐渐读出了水围村苦难的过去。那是民国时期,当地的贪官污吏以没有纳税为借口,把村里的基围、渔船全部没收,占为己有,许多村民失去生计,青壮年开始下南洋谋生,有的被当作“猪仔”卖过去,人丁逐渐减少,村落也一步步衰败了。

值得书写的是,水围村有着家国一体、奋勇斗争的光荣传统。早年一世祖抗击外族、英勇捐躯的英雄节气,化作忠良之后的爱国热血。鸦片战争时期,英军以香港为据点,进攻虎门炮台,攻打广州,深圳河沿河一带的村民自发组织起来,一下子有100多人参加抗英作战,几乎全部牺牲。直到“文化大革命”前,这百多人的牌位一直供奉在庄氏祠堂,他们是民族英雄,是庄氏族人的骄傲,据说英国大英博物馆还存有当年抗英队伍一面绣有“庄”字的大旗。

红色革命故事同样在水围村上演。大革命时期,村里成立了农会,办公地点就设在庄氏祠堂,农会发动农民打土豪、分田地,积极发展生产、支援北伐。而到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村里发展了地下组织。1938年11月26日,日军攻陷宝安县城(现广东宝安区),深圳镇(现深圳市)失守。在党的领导下,庄氏子孙继承先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村里组织游击队奋起抗日,隶属于东江纵队,村子也成为抗日游击区。而在当年那条著名的3000公里地下交通线上,被称为“在刀尖上走路”的先辈中,就活跃着水围村的地下交通员。

改革开放后,水围村的经济飞速发展,特别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后迅速跨入城市化进程。如今这里早已是高楼林立、马路宽阔,村民过上了当年水围村的先贤和革命者想都不敢想的美好生活。

走着走着,来到一眼古井边,原来这是“龙秋古井”。看介绍,它在明初立村时所掘,后经多次修葺,现为清代遗存。它本在海边,周围是盐碱地,后发展为村庄,今天就在城市里了。它不仅是深圳沧海桑田的历史见证,更是海外港澳同胞和华侨回乡寻根问祖的古迹之一。

城市有灵魂,小小村庄也有灵魂。当年开掘古井时奠基立围,上书有“水环四壁,围昌万年”,并以“万世其昌”的横批激励来者,我想,这大概就是水围村绵延赓续的“村魂”了。

国际街区的试验

福田有片著名的国际街区,来到这里仿佛进入五彩斑斓的世界。楼体、墙面、门窗、店堂、街巷,一切显得那么精巧、雅致、活泼、时尚。

而过去,那是深圳典型的城中村,地面低于路面约半个多身子,雨天污水横流,晴天尘土迷眼,那种遭罪,今天都不敢想象,“脏乱差”的标签就像贴在脑门,撕都撕不掉。

实行农村城市化那年,村民那个高兴啊。但村民变成居民后,村子还是那个村子吗?这成了村干部最头疼的事。

紧邻深圳湾和福田口岸,与香港关口仅一水之隔,位置的优势吸引着源源不断的人才前来,但发现来了却没房住,怎么解决?这里的干部最大特点,就是视野开阔,敢于试验,看准了的事,说干就干。望着满眼那些没有规划、五花八门的“握手楼”(楼间距过密),计从中来,“小米也学牡丹开”,与国际化对标。过程虽艰巨,“手术”却很成功,几年下来,总建筑面积25000平方米、共35栋握手楼,以“人才公益项目”的名义被改造成一座国际化示范模范社区。社区负责人告诉说,“专门人才公寓、青年房卡计划等,不知引来多少‘凤凰’落巢啊,大量的香港人、外国人也在这里长期居住。”哦,这便是农民房变人才房,好一个“腾笼换鸟”。让遭罪变享受,没有点智慧和苦干,是断然不行的。今天,这套居住模式与居住环境领域的卓越解决方案,成就了一座国际水准的街区,也成为全国学习城中村管理改造的示范点。

穿行在街区,楼接楼、巷通巷、门对门、窗临窗,几以“无不入密”来形容。因极具设计感,楼体便呈现出各种艺术风格,虽以广府风情骑楼为主,也有流行的ins风、北欧风,传统的、时尚的、复古的,加上墙上潮流元素丰富的涂鸦,真是建筑的百花园,用年轻人的话说,“非常有feel”。这里更是美食天堂,近200家的餐饮店铺得满街满巷都是。湛江鸡、清远鸡,中山脆鲩,香港鱼蛋、奶茶,顺德双皮奶、陈村肠粉,深圳沙井乳鸽、生蚝等珠三角特色菜当仁不让占了主角。下午晚上,各种特色咖啡下午茶、时尚小酒吧、人气小吃饮品、创意手作、特产手信等,会让你挪不动步。“食在广东”就这样被演绎得淋漓尽致,不论深圳的、外地的,也不论是国内的、国外的,都愿意来这里歇歇脚、喝喝茶、品品菜。

让我最感慨的是,楼上住房、楼下店堂这种模式,让吃、住、用、行变得如此经济和便捷。难怪网民说:“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这里真的是很窄,想要拍照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想起国外有专家对城市功能这样定义,“城市是用来挤的”。不错,这样的挤其实更亲切、便捷、宜人、温馨、踏实,能挤出市井气息。在北京、上海,如果在小巷里弄穿行,也会透过一些小食店的窗户,时不时看到里面一群群年轻人围坐小桌,挤挤挨挨,如一蓬蓬、一簇簇,静静地、私密地聊天。我常想,人也需要一种浅近感、相拥感的体验,专家说这符合人体工学原理。

既然是国际街区,从村民到居民的转变已远远不够,还要再从居民完成国际化市民的跃迁。这要打破以血缘、亲缘、宗缘等原住民社会关系的封闭,具备开放、接纳、融入的心理素质。为此,福田街道做足了功课,提出“环境立村,文化兴村”规划,只要能提升精神素养,各种软硬件手段都上。事实证明,当年对看似“不挣钱”的文化种子的“播种”,现在有了丰厚回报。新居民与外来租客一起包粽子,与国外友人一起包饺子等,成了一道寻常的风景。越来越多入住的青年人才及大量外来人口,早已把自己当成这里的一分子。

同样,接纳新的,并不意味着丢弃旧的,国际街区也为怀旧留出空间。城中村承载了当年多少南下深圳打工者的记忆,便宜的房租、便捷的交通、拥挤的人潮,听到的潮汕话、吃到的汤河粉……这些美好的回忆之所并没有“消失”,还得到了“升级”。一位作家的评价让我印象深刻,“它完全颠覆了此前我对城中村的认识,在保留珍贵历史、安放早年回忆的同时,营造了开放、多元、包容的文化,是一个烟火气息很浓的地方!”是啊,如果农民房都拆了,“拓荒者”们的记忆就飘散了。

节日大道的未来

这是一个关于青年话题的交谈。

走进深圳最繁华的福田CBD商圈,站在名闻遐迩的节日大道上,一眼望去,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气势宏伟、直指苍穹。

大道数公里长,名字喜庆,气质也很魔性。世界级景观、现代化设计、国际影响力,都构成这座城市特有的魅力。一切都是簇新、晶亮、整洁的,充满时尚、潮流、青春、活力、激情、酷炫,特别是楼体的巨幅时尚广告,显示了青年人的口味。这里是深圳交通最发达、人口密度最大、商业最繁华的街区,辖内高层楼宇就有350多栋,是实至名归的福田福地,寸土寸金。

“我这儿有16000家企业,高素质人才、核心商业最聚集,深圳七八个口岸中三个口岸在这里,是深圳经济最有代表性的地方,也是深圳改革开放全过程的参与者、见证者和全周期社会的样本,所以,也是‘首善街道’。”福田街道党工委书记郭智胜,方头阔脸,说起话来思维缜密、神态活跃,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我特别记住了“首善街道”这个词。

谈着谈着,发现他内心竟有一种柔软的东西,不明白这是固有的,还是被激发出来的?“现在中国的商圈有一个通病,就是硬件设施高大上,软件偏冷偏硬,缺乏人文的温度和色彩。福田中央商圈每天有11万多人上下班,绝大部分是90后,他们下班后如何能享受到良好的文化和休闲生活?”他坦言,青年工作滞后了,没有跟上年轻人的审美需求,商圈需要植入更多人文内涵才对。难怪,郭智胜心里装着这么多文艺的事。他认为福田街道最有条件也最应该打造高质量的营商环境,以完善的商圈人文生态链,吸引、留住企业和人才。这番话,已进入他工作的核心部分了。“做好青年工作有四层关系:吸引青年、组织青年、凝聚青年、引领青年,这是递进的逻辑关系。”郭智胜说。

街道工作的新目标,就是以商圈青年需求为导向。从介绍得知,目前已经打造了一批共建共治共享的人文精品项目,如CBD文化节、星空音乐会、商圈精英三人篮球赛、周三午间mini赏月会、飙戏空间、城市肉体与骨骼、始于阅读综艺行动、百场亲子绘本阅读等13个活动,还设立了“后浪青年学院”、未来剧社等。商圈里有许多高质女性,办鹊桥会啊,青年精力旺盛,搞辩论赛啊……还将计划打造一个24 小时开放、带有自助式服务的年轻人活动空间,通过这些个性化的服务,多途径聚拢青年人,促使商圈形成完善的人文生态链,提升超大型城市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嚯,听着郭智胜一口气说了这么多,想着街道的工作团队平日里要付出多少精力和心血。想起前一阵网上惊呼,说深圳街道办招录的都是清华北大毕业生,现在想想这也没什么。虽说街道岗位小而又小,但对管理者的要求却是高而又高的。

《六祖坛经》说:“一切福田,都离不开心地。”就是说,有怎样的心地,才有怎样的福田。街道党工委书记的心地,是用创新思维和有情怀的办法做党建文章,解决新时代新发展中的新问题。他说,我这个小小的街道书记,考虑问题尽量是二三十年以后的事,如果青年工作做不好,就没有未来。为什么深圳让自己跻身于北上广后,青年人却要逃离?这其实是对“不舍”的另一种呼喊。他们工作生活有很多不确定性,所以太累,我们要做的,就是让青年人内心变得确定,才有更多的专心、自由和梦想,才有心思去想不切实际的事。最后这一番话,引发了更多的思考。

还没谈够,节日大道已是华灯初放,街景通明,霓虹闪烁了。夜晚的灯光似乎总能把大都市打扮得更有国际感现代感。楼林深似海,大道墨线般伸向远方,纷繁的思绪也翩然而至。虽说福田街道之行才短短一个下午,行走也不过二三公里路,但从水围村当年的“梦想”,到国际社区的“试验”,再到节日大道对青年工作的“畅想”,不正是一次对中国基层街道关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大跨度阅读?透过福田街道这个基层小样板,能看到深圳乃至中国的成功靠什么,也明白其中的为什么。我开始对这个“首善街道”肃然起敬,因为它既有光荣的梦想,也有坚实的理想;不仅有经济的牵引,还有文化的牵引;不光有大楼的挺立,还有灵魂的挺立。想起水围村“万世其昌”的横批来,我相信,身处改革开放的热土,福田街道未来的春天会更加锦绣铺地。

(作者系光明日报原副总编辑、文艺评论家)

2021-07-10 沈卫星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9236.html 1 福田春行 9,236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