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华夏周末

西街记

桂林四记之三

冯并

冯并

西街是阳朔的一条名街,我只去过一次。初识西街,那里的小伙还有些像刚进城的打工仔,上身西装领带,下面还有点勉裆裤的模样。

在老城长街先走了走,顺手买了两把鸡翅木的筷子,便宜,10元一把。10元钱买鸡翅木筷子,哪里去找,指不定是赝品,但一文价一文货,留个纪念。就算是金筷子银筷子,不也是筷子吗,计较不得。小街干净整洁得让你诧异,不由让我想起哪年去过的凤凰古街,那里也有味道但人声鼎沸,不如这里闹中有静。

西街最热闹是傍晚,现在是日方过午,出现那般景象还早着呢。但思旧心切,还是先去看看它吧。西街在西,但当地人都讲左右手,也就边问边猜,几步就到了。先登高,拾级而上,脚下是大理石阶,这还真有些士别三日刮目相看。转过身来向右一望,我有些惊呆了,这哪里是我记忆中的西街,分明是一个佛罗伦萨式的袖珍小镇呀。如果在下面行走,应当是曲径绕巷,但居高临下,白天的西街,酒楼茶舍,高低错落,尽在眼前。古风古建也不少,可也明亮整齐,谁说是登高只看风起云落百花千松,这商业街景一样动人。

这西街已经浑不似当年阳朔城西的一条江边食街,一眼可以看到头,却让饥肠辘辘的游客在嘈杂的揽客声中,选了这家又选那家,不知进哪家更好。我记得,我是在一位美国小伙子的招揽下,进他的店的。他是洋打工,还是洋老板,只是那一口带洋味儿的中国话,肩搭毛巾腰扎围裙的模样,以及口报菜名的那个干脆利落,报的又是我熟悉的中国菜名,我也就义薄云天地走了进去。说实话,味道一般,还品出一种想当然的黄油味儿,但非常享受。在特定情况下,吃什么不再重要,要的是一种亲和。他的店可是车水马龙,也无法多谈,除非我声明谈活也是一道大菜。后来从报纸上读到,说有一位美国小伙子加盟中国菜馆并娶到了年轻漂亮的中国“老板娘”,会不会是他,也就无由考证了。他还在吗?他肯定记不得我,可我记得他,但10多年已经过去,他即便还在,也会蓄起了胡子,一定是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了。

其实,这样的故事比报纸报道的多得多,今天是法国商人爱上阳朔的少女,明天是日本小伙娶中国姑娘,后天又是英国女郎在追中国的功夫“大侠”,这类新闻多了,也就不再是新闻了。

在西街,有西餐馆、中餐馆、咖啡馆、酒吧、茶舍,多数是阳朔人桂林人开的,但也有外国人开的。开店的有比利时人、法兰西人、瑞典人。有的则是中西合营,听说一位比利时律师杰克遇见一位陆姓的打工青年,两人谈得来,杰克便拿出2万人民币支持小陆创业,这个小陆后来还真成了西街“七重天”的小老板。因为洋老板不少,洋游客更多,有的人索性把西街叫作“洋人街”。或者更确切一些说,这是一个真正的国际商业社区和商业小镇。

眼前的西街齐整大方,布局颇有层次,有横竖标牌,但不大红大紫,更没有遮挡天际线,也没有随意搭建的棚摊和烟火缭绕的烧烤位。在一般印象里,江里有的是鱼,养殖户想来也不会少,烤鱼大约是最常见的生意,你说要富民,让他摆几排黑漆漆的钢筋烤鱼架好了,这里是巫山风味,那里是福州鱼丸,最迷惑你的也许是叫卖漓江鱼,但摆摊的向你跷起大拇指,游人却要给你个小拇根。有人常叹管理难,尤其在小县城里。可到阳朔的西街看看,大城市来的人也要脸红,除非你不去想。

走够了,还是到大水背去,找张20元,对一下画面方位。大水背有另一种风景。一些渔民装束的男女用扁担担着两只鸬鹚供游客拍照。听话音都是本地人,并不生拉硬扯。鸬鹚第一次见,似鹰非鹰,全身羽毛黑亮,有一长长的带钩的喙,同北方带着大嗉囊的捞鱼鹳不一样,很警觉也很文静。正想问问鸬鹚怎么捕鱼,同来的司机小哥拉了我一下说,你运气不错,在护栏旁站的老头,可是大水背图里筏子上的那个人。我回头一望,这老头还真有些不一样。个子不大,瘦瘦的脸棱角分明,还长着漂亮的白山羊胡子,穿着粗蓝布渔民坎肩,绑着腰带,干净利落,也担着一副鸬鹚担,但不拉客人。我不由得走过去。

“老兄贵庚?”“不贵不贱七十八”。

说毕微笑,沉默,表情多少有些矜持。我主动地靠近他。他看了看说,“要同我的鸬鹚合影吗?他们收10元,我可是50元”。

我说,50元就50元,但我要同老兄合张影。

他点点头,“可以的,我和我的鸬鹚一样,不另收费,但你的手机像素有多高,有没有莱卡镜头相机?”

这一听,我还真地愕然了:“您是渔民吗?”

“十几年前是,早改行做模特了。”

我听了差点合拢不了嘴。

他大约也看到我那副说不清的傻样,就伸出手来说,“自我介绍一下子,我叫黄月创,毛难族,我和我哥现在都是模特,我哥胡子比我好看,但不如我上镜,因为他比我胖,脸盘也大,我看你也该减减肥了”。他说得很友好,声音也很柔。他直率,我也单刀直入:“那20元里的是你吗?”“说是也是,说不是也不是。那又不是照片,那么一点的小人影,是美术设计师搞出来的细密画,但我可是给他们当过业余模特的。”他笑起来牙齿很白。

合照拍完,赶快掏出一个红张递过去,连说不用找零了,他摇摇头说不行的,说好多少就是多少,我们和客户都是一个规矩。说罢,从口袋里拿出一个绿张塞给我,说我这是路过转转,碰上你的小生意做一下,街里的客户还要等我签几个合同,我先走了。说罢摆摆手,向西街方向径直走去。那脚劲,真像个小伙子。

他是快人快语快节奏,我可实在不知碰了哪路神仙,赶紧用手机百度起来,有没有这个黄月创?一看不得了,这黄月创老爷子真的还是个“老名模”。2000年从漓江上岸,2002年下海,之前还在成龙的电影里客串了一把。只是没有台词。但我看,就凭他的对答如流和刚才对我发出的那种气场,来段台词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如果他出道早些,再年轻个10来岁,也许还能演阿牛哥呢。

天色终于暗了,西街华灯初上,人流开始涌动。我们再次回到西街。原来还有个坐处,现在连咖啡屋都满了。街心一个小塘里,小舞台的灯光也亮了,大概刘三姐的《大印象》要开始,但人们更在忙着找餐位。向人流比较少的地方去吧,那里餐位好找。快到县前街,看见一个酒吧,霓虹灯闪出“如果酒吧”几个字,听行人说是法国味儿的,那就喝些啤酒,再要些什么,充充浪漫。其实我心里知道,酒吧可以泡长可以泡短,来点便餐好赶路。

(作者系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经济日报原总编辑)

2021-07-10 冯并 桂林四记之三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9237.html 1 西街记 9,237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