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休闲周刊

青春似火,点燃“红色+”的旅途

参观者在南湖革命纪念馆内参观红船模型及多媒体场景重现。

本报记者 刘圆圆 实习记者 孟磊

当下红色旅游,可谓如火如荼。有一群年轻人,更以自己喜爱的形式,多彩的文化元素,要为红色旅游再添把火。

日前,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总决赛在浙江嘉兴落下帷幕。创意无限的大学生以更贴近“95后”“00后”的表达方式,为红色旅游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以红色为主轴 带动广谱旅游

“在浙江嘉兴采风时,当我亲眼看到那艘屹立在南湖畔边的红船时,敬仰之情油然而生。”时隔一个多月,再次提及在南湖景区的参观考察,北京林业大学的学生姚雨鸿仍然难掩激动。

正因为感动于这种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红船精神,北京林业大学团队将此次红色旅游目的地设计的主题聚焦于红船。“中国革命自红船扬帆起航,我们也借此寓意选择以南湖为核心及其周边的五个村落作为目的地,进行了全域旅游的规划。”团队成员徐严梅如是说。

该团队在核心的南湖景区除了梳理游览线路,还策划打造红色教育区。并在走访南湖景区周边的普光村、三星村、联丰村、永红村、新篁社区后,把这些村落中丰富的自然资源和遗产资源串联到游览线路中。

“例如三星村,拥有悠久历史的梅花洲,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民俗文化独特,可以在红色旅游线路中承担起传播历史民俗文化和农副产品推广的功能;而新篁社区有许多五金工具老厂房,我们策划把这些老厂房打造成集休闲、娱乐、展览、教育为一体的新场所;游客在南湖瞻仰过红船后,再到普光村亲手体验船模制作,一定会收获更多心得。”团队牵头人耿云自豪地介绍,正是这种主客共享、全域繁荣的设计理念,把握游客需求、突出沉浸式体验的设计,让北京林业大学的“红船自此扬帆起”项目脱颖而出,获得了本届红旅大赛红色旅游目的地设计项目的特等奖。

在走出校园的实践过程中,她们逐渐拥有了自己对于红色旅游的理解。

“红色旅游应该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耿云说。

“红色+还可以融入很多内容,比如当地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姚雨鸿说,“作为一名青年大学生,两个多月的历程让我和团队成员都获得了质的提升。我们将专业所学转化为实践活动,用自己的专业素养为红色旅游增光添彩。”

“微”表达 更易走进年轻人的心

作为时下最火传播形式之一的微视频,若与红色旅游碰撞,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生刘志航在比赛中做了这样一个尝试。

在浙江本地的采风过程中,刘志航团队发现当地红色旅游氛围更多停留在景点或公园里。“我们认为红色旅游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景区,红色文化可以充斥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行走的过程实际也是学习的过程。”同一团队的韩仪说。

于是,他们在制作微视频时,跳出了著名的南湖景区,加入了义乌和乌镇等其他地点。

“我们的作品采用了微综艺的形式进行拍摄,设计了网红、传统游客和背包客三位不同身份的游客,并为他们设计了三条不同风格的线路。”刘志航说,网红走的乌镇线,沿着由古到今的工业技术、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感受古今文化的交融,感受现代科技与现代化发展的繁荣;传统游客以嘉兴为主,按照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史为脉络,通过在旅行中与当地人的交流,了解中国革命史,感受那段历史对现代生活的影响;背包客则在走访义乌的乡村中,体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基层人民生活质的飞跃。

“我们的作品以第三视角,从三个不同的方向,观察记录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人民生产生活发生的实际变化,实现了红色精神的学习和发扬。”刘志航说。

红色旅游需要更年轻的视角

“本届大赛的参赛作品整体质量高、创意新,体现了大学生的青春激情,创新思维和良好的专业素养,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在本届红色旅游大赛中担任评委的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古丽娜介绍说,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壮大,红色旅游大赛已经成长为在全国高校范围内弘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一个重要实践地,一个展示智慧和力量的精彩舞台。

“今年全国共622所高校参赛,比赛总人数达到近1.5万名师生,可见红色旅游大赛对于青年一代的吸引力。”古丽娜说,今年的红色旅游大赛增添了微视频、微讲解、微漫画三项新的赛事,不仅是为了契合年轻群体的偏好,也想让红色文化通过多种形式传播,提升红色旅游产品的感染力与渗透力。

“当前我国不少红色文化资源没有进行很好的创意提升,缺乏从资源到产品转化的‘临门一脚’,导致红色资源没有充分地‘活起来’。但也确实有很多成功的案例。”让中国旅游研究院的副研究员黄璜印象颇深的红色旅游景区是广西百色起义纪念园。

“广西百色在整合百色起义纪念馆、右江民族博物馆、百色起义纪念碑、红军桥、铜鼓楼、南阁亭、两广青年友谊园等革命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形成的主题性纪念园,它将纪念馆、博物馆、城市公园、生态景区等整合在一起,形成了多样化的旅游产品体系,构成了旅游者和城市居民共享的旅游休闲空间。这使它自身成为一个体系而不是单纯的‘就红色论红色’,这是我国很多红色旅游资源地要学习的。”

“让大学生参与红色旅游的创意策划,本身就是学习红色文化、感悟红色文化的过程,是一种有效的研学教育方式。”黄璜说,大学生更加了解年轻人的需求,从自身出发,也更能策划出市场所喜闻乐见的产品,能够提高旅游产品的市场接受程度。

2021-07-23 刘圆圆 孟磊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9909.html 1 青春似火,点燃“红色+”的旅途 9,909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