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华夏周末

将有一条“地铁”到拉萨

川藏铁路施工现场

常荣军

2006年7月1日正式开通运行的从西宁到拉萨的青藏铁路,被称为“天路”。青藏铁路翻越海拔5072米的唐古拉山,“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为雪域高原带来安康……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带我们走进人间天堂……”如今,一条从成都到拉萨,被称为“地铁”的川藏铁路,已全面开工,不久,将直通拉萨。

川藏铁路全长1567公里,途经雅安、康定、昌都、林芝、山南。其中,成都至雅安段、拉萨至林芝段已开通运营。正在建设中的雅安至林芝段,全长近1200公里。据统计,桥隧总长955公里,桥隧比达93.6%。跨江、过峡、穿山,总长近842公里的隧道,最长的一条竟长达40多公里。从成都到拉萨,山隔千重,水过百渡,“穿七江过八山”,千分之三十的坡度,累计爬升高度达1.4万米。称川藏铁路为高海拔、高山峡谷地区的“地铁”,绝不是文学性的描述,确实是真实的写照。

看到这些数据后,不由得想起一段往事:2006年8月5日至12日,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青藏铁路考察团,乘火车从西宁到拉萨,就青藏铁路建设和铁路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考察调研。我作为中共中央统战部的一员参与考察团工作。回想当年,仍清晰地记得,随着火车的不断攀行,耳畔时时响起为铁路修到拉萨、历史上西藏首次通铁路而创作,由韩红演唱的《天路》。《天路》一歌,旋律,荡气回肠、绕梁三日,歌词,与人共情、直击心底,甫一面世,即风靡全国。日月如梭,时光匆匆。今年7月参加全国政协“加强科技自主创新,助力川藏铁路建设”专题调研组,在成都、林芝听取有关情况介绍及实地考察时,在乘坐D8982次动车由林芝到拉萨的途中,耳畔不时响起的仍是韩红演唱的这首《天路》。真可谓境不同心同,一曲牵起两路情。不过,在默默心唱时自以为是地将“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改成了“一条条巨龙穿山过岭”,将“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改成了“那是一条神奇的地铁”。认为这样才契合当下的情景,是老歌新唱,“新翻杨柳枝”。

当年,一条青藏铁路,穿起历史和未来;一条天路,寄托梦想和期待。而今,一条川藏铁路,连接起“两个一百年”梦想;一条“地铁”,再写新的辉煌篇章。青藏铁路、川藏铁路,双姝争艳,使进出西藏,天堑变坦途,边陲若比邻。

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实业计划》中,规划了西北铁路、高原铁路等铁路干线,提出了建设兰州至拉萨、成都至拉萨铁路等设想。在国力孱弱、时局板荡的旧中国,这一切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而在新中国,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设想可以变为现实,“不可能”可以转化成为没有什么不可能。在被国外舆论称为“堪与长城媲美”的青藏铁路运行十几年后,被西方工程师评判为“在100年内也难以实现”的川藏铁路,按照先易后难、稳步推进、中间合拢的计划,不仅已有两段开通运营,最难的雅林段已全面开工,计划10余年建成。中国水平、中国速度、中国品牌,又将随着川藏铁路建设进一步彰显。

规划建设川藏铁路,是贯彻落实党中央治藏方略的重大举措,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2020年11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建设川藏铁路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一项重大举措,对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巩固边疆稳定,对推动西部地区特别是川藏两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治藏必先安康,这是稳边稳藏兴藏的政治方略,是至理名言。川藏铁路建设,正是将这一政治方略具体化的重大措施。川藏铁路,将进一步拉近西藏与祖国大家庭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将进一步推动西藏融入内地发展大格局,将进一步服务西藏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作为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标志性工程和世纪性战略工程,作为统筹当前和长远、国内和国际形势的重大决策,也将为各民族的交流、交融提供更新、更大的平台,演绎出民族团结进步的新篇章。

道理是直的,道路是弯的。川藏铁路,建在属世界屋脊、第三极的青藏高原,使命光荣,任务艰巨。川藏铁路的雅林段,设计、施工、运营面临难题之多、工程难度之大、技术创新成果要求之高,在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可以说前所未有,因此,被称为铁路建设史上的珠穆朗玛峰。到过四川甘孜和阿坝的人,到过西藏和云南怒江的人,走过318国道川藏段的人,都能切身地体验到这一地区修路难、行路难。而专业人士看到的、遇到的不仅是表象,更是潜在的困难和风险。川藏铁路沿线,是世界上断裂带最密集、地质条件最复杂、地形变化最大、地质灾害最多的地区,多灾害耦合情况较多,施工将会面临岩爆、软岩大变形、错断、高温热害等单一或复合问题。国之重器,国之大者,需要“科学规划、技术支撑、保护生态、安全可靠”。需要发挥好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及相关单位的作用,联合攻关,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性作用,有效集成新技术、新创造、新成果,使川藏铁路成为一条汇聚高新技术、检验高新技术、享受高新技术成果的新路。需要科研、施工、保障、监管等各方面的综合协调、有力统筹。铁路建设及辅助设施中的征地等,需要地方大力支持。铁路建设,涉及地质灾害勘察、研究、治理,涉及环境保护、科学施工、安全施工、绿色施工等问题,需要多学科、多部门、多层级协同配合。“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

川藏铁路,不仅是科技成果、施工设备创新之路、集大成之路,不仅是环保路、生态路,又是团结路、幸福路。铁路作为交通大命脉,与之配套的附属设施及公路设施等等,必将如同动脉、静脉、毛细血管一样,为沿线地区、藏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在实现脱贫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乡村振兴和更高水平的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团结路、幸福路。必将进一步助推建设团结、富强、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驶入发展的“快车道”、康庄大道。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川藏铁路建设将再一次证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可以办成过去想办而办不成,想快而快不成的事情。

(作者系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

2021-08-07 常荣军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0690.html 1 将有一条“地铁”到拉萨 10,690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