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学术家园

两岸戏曲 相得益彰

——三十年来我所从事的两岸学术和传统艺术交流

曾永义

1990年8月间,我与许常惠带领学生到乌鲁木齐考察西域古乐、唐宋大曲之源头“木卡姆”,欣赏聆听其【散序】器乐演奏、【排遍】歌乐声韵、【入破】急管繁弦而舞态翩,并沿塔里木沙漠南缘,经高昌、库车、吐鲁番,直至帕米尔山麓喀什格尔。途中攀登千佛洞,身临天山天池,凭吊古国遗迹,饱览祖国边陲风物,是我的首次赴大陆进行学术交流。

自那之后的30年间,我几乎年年来往大陆、台湾。参加学术会议,难计其数;巡回大学讲演50数所,获聘兼任教授者达一二十许。在北京大学、山东大学、福建师大短期客座,讲授戏曲、俗文学与民间艺术。率领学生友朋于闽南闽西、黔桂云南、陕北晋南、楚中江浙作戏曲田野调查;而于文化和旅游部邀请之年度“情系活动”亦获益匪浅。曾以“情系宁夏”领队名义,与台湾艺文界98人,周览“塞外江南”。为弘扬中华艺术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昆曲,剑及屦及,将六大昆剧团经典剧目录存折子135出,同时聘请名角来台湾传艺授徒,使其绝活东传海隅,而借此培养年轻观众。更亲自执笔,编撰昆剧剧本《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李香君》《杨妃梦》《蔡文姬》《吴起》《二子乘舟》《韩非·李斯·秦始皇》八种,前五种于北京、上海、郑州、商丘、杭州、苏州、厦门、佛山等地上演,被评为“当代新编昆剧之典范”。大陆昆剧团赴台演出,我欣然撰文推荐,发表于各报不下20篇,也为闽台歌仔戏尽心尽力,提倡精致歌仔戏六大要求,参与制作,使之由野台进入艺术殿堂;促进台湾歌仔戏与漳州芗剧、厦门歌仔戏同根并源的互补有无,指出歌仔戏当前要改革的课题,同样著文呼吁,并参与其中。对于泉州梨园戏、台湾南管宣称极具宋代大曲遗响和温州南戏之面貌,为现存最古老之戏曲剧种,于鸟瞰中国偶戏之余,肯定中国为世界历史最悠久、艺术最精湛的偶戏大国,也说明两岸偶戏间的传承和各自发展的特色。为推动两岸在戏曲研究方面的沟通,我为台北一家出版社策划《戏曲研究丛书》,共120种,大陆、台湾大部分的名家著作被搜罗其中,荣获2013年中国第八届全国戏剧文化奖之“戏曲史论丛书主编金奖”。

我还策划组织了多次两岸学术研讨会,兹举两例:

其一,小戏大展。共有山西秧歌、江西采茶、云南花灯、湖南花鼓、漳州车鼓等五个大陆小戏剧种,新营竹马、六甲车鼓、宜兰老歌仔、苗栗采茶等四个台湾小戏剧种。这九个剧团所演出的小戏,有四层意义:小戏剧种的主要系统已概见于此,含华北之秧歌,长江流域之花鼓,东南丘陵之采茶,西南边陲之花灯;六甲车鼓之与漳州车鼓,苗栗采茶之与江西采茶,可以见出两岸艺术文化之传承与变异;新营竹马戏传自漳州东山,但扮饰十二生肖轮番演出,其形式奇特,似为两岸所仅有,很值得深入探讨;宜兰老歌仔戏为歌仔小戏之活标本,可以由此看出现今所谓精致歌仔戏之源头雏形为何物,而若两相比较,则其间之差别,真是何等的不可以道里计。这次小戏的大展与会议,当年的12月7日下午9个小戏剧团在戏专内湖校区亮相各作10分钟表演。大陆五团8日晚上在木栅校区演艺中心、9日下午在大安森林公园野台演出。11日上午9时学术会议在台大总图书馆开幕之前,沿着台湾大学椰林大道作踩街式表演,11日至13日夜晚则九团轮流在台湾艺术教育馆免费演出。14日上午大陆五团分往政大、师大、中央和关渡、板桥两艺术学院作示范教学,然后16日南下彰化加入布马阵,在南北戏曲音乐馆公演。如此再加上3天学术会议,集两岸学者数百人,发表25篇学术论文。

其二,两岸戏曲大展。请来的剧团有大陆七团、本地四团,为: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剧团,演出折子戏五折、小戏二折;湖南省湘剧院,演出本戏四本、折子戏七折;江苏省锡剧团,演出小戏三折、折子戏一折;江苏省苏剧团,演出小戏一折、折子戏二折;浙江省婺剧团,演出小戏二折、折子戏三折;浙江省绍剧团,演出折子戏五折;山东省吕剧团,演出小戏二折、折子戏二折;宜兰壮三新凉乐团,演出本戏《吕蒙正》;汉阳北管剧团,演出本戏《出京都》;荣兴采茶剧团,演出本戏《老树开花》;台湾戏专歌仔戏科,演出本戏《薛丁山与樊梨花》。以上11个剧团演出42个剧目,所用腔调有梆子腔、高腔、弹腔、乱弹腔、滩簧腔、扬琴腔、歌仔调、西皮腔、福路腔、采茶调等。一般说来,多腔调剧种流行在人文或商贾荟萃之地。而从两岸地方戏曲的演出,可以认知:小戏与大戏的差别;腔调是方音以方言为载体的语言旋律,乃地方戏曲剧种分野的基准;戏曲剧种虽然繁多,其艺术共同原理不外虚拟、象征、程序。

“两岸戏曲大展”重要的组成部分还有“两岸戏曲学术研讨会”。为此,我为之拟就参考议题:地方戏曲如何形成,南戏北剧如何在地方流播发展,腔调如何形成,腔系如何形成,地方戏曲的艺术特色如何,地方戏曲的文学价值如何,地方戏曲发展的途径如何,地方戏曲的音乐有何特色,板腔体和曲牌体音乐如何形成、有何异同,地方戏曲的题材有何特色,地方戏曲的思想情感有何特色,两岸地方戏曲有何异同。而戏曲腔调是戏曲音乐的主体,是展现精彩的灵魂。如果能将腔调现代化,经由名家编曲、行家歌唱,而以大型国乐团伴奏,未尝不能别开境界。台湾实验国乐团有见于此,为“两岸戏曲大展”共襄盛举,乃特制作“地方戏曲之夜音乐会”,选取本地北管、大陆蒲剧、越剧、沪剧等地方戏曲著名唱段,邀请名家编曲,由各剧种最具知名度的艺人献唱所属剧种唱段,另外乐团还委请梁铭越先生创作《南管随想曲》,希望在现代国乐团的大型乐队衬托下,能营造丰富多变的音色,产生厚实沉稳的乐风,以期在清淡隽永之间显现精练绝美,在气势磅礴之中不失细致灵动,能为戏曲音乐的新舞台开创无限的可能。

以上是我30年来从事两岸学术和艺术交流的简况。字里行间不免有自我吹嘘之嫌,但句句属实。因为我热爱中华文化,所以在两岸始通即奔走往还,率领南管乐团“汉唐乐府”到陕北黄帝陵行礼,以古装古仪夜祭轩辕庙,轮番赓续演奏南音古乐,直至凌晨六时;又到北京和民族乐团同台切磋,南下泉州参加南乐会演。又三度受委托撰写两岸对黄帝、神农、孔子之祀典祭文,凡此都用以唤起国人不要数典忘祖,尤其对中华民族共同祖先黄帝、神农和至圣先师孔子更要礼敬有加。我也曾在厦门舌战主张用美声唱歌仔戏的一群音乐学者,我好不容易从语言声韵、艺术文化背景,中西大异其趣,据理剖析,终于说服了他们。我又以专文《戏曲在当代因应之道》,强调当守住优美之传统质量,必须扎根其中,才能正确地创新,成为现代戏曲。提醒戏曲改良者不可偏离正道。而由于当前跨文化戏曲盛行,我也以《中国现代歌剧刍议》,阐释我的理论看法,告诫时人莫过于迷信西方而走火入魔。自己更亲自试验,先后与乐坛名宿马水龙、许常惠、游昌发合作,请他们谱曲,创作《霸王虞姬》《国姓爷郑成功》《桃花扇》等。他们对京剧和南北管、歌仔戏都很重视,实践中虽不免难于把握中国艺术的特质,但都是竭尽所能了。

30年来,为了维护和发扬中华文化,为了促进两岸的文化艺术交流,我尽了自己的绵薄之力,遇到过困难,有过压力、烦恼,但更多的是愉悦,无怨无悔。2010年,中国戏曲协会颁予首届全国戏剧文化奖“戏曲理论与创作特别贡献奖”,2011年,北京市文化局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颁予“昆曲特殊贡献奖”,都是一种鼓励。更大的鼓励则是结识了许多同道挚交,也有不少年轻朋友,散布在各剧团与院校,大家共同为传承戏曲艺术奉献力量。

戏曲的意义,在弘扬传统艺术,应守住中华文化的根脉,两岸戏曲.相得益彰。我已经年过八旬,但自信还可以继续为之努力。

(作者系台湾著名戏曲学者、民俗学者,台湾大学名誉教授)

2021-11-01 曾永义 ——三十年来我所从事的两岸学术和传统艺术交流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4589.html 1 两岸戏曲 相得益彰 14,589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