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文化周刊

走心的阅读才叫读书

——《毛泽东年谱》里的文艺(之六)

阎晶明

毛泽东是政治家,他经常会把文学作品里看似儿女情长的表达提升到比喻时代风云和远大抱负的境界。比如他将鲁迅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解读为怒对敌人、情系人民;比如他拿《红楼梦》里林黛玉描述家庭纷争的“东风压倒西方”说,用来比喻当代国际形势的变幻。但毛泽东并非只是看重“大我”而不顾“小我”,他经常会反复阅读某些文学经典,并深切体会作者创作时的心境,考察作者的处境,感悟其写作时的心理和情感状态。其长子毛岸英牺牲的消息传来,他抑制悲痛的同时,又想起并读出了庾信的《枯树赋》寄托哀思。直到晚年,《枯树赋》都是他时常要拿来阅读的作品。其情其景,令人遐想,让人感慨。

就阅读而言,毛泽东无疑是一位与作品的作者深入交流、对话的读者,用今天的话说,他的文学阅读是一种走心阅读。他的博闻强记既来自博览群书的积累,也因为他常常能够更深刻地体察创作者的心理、情感、处境、动机。比如,1975年7月14日晚上,毛泽东在患有严重白内障的情形下,听古典文学方面的助手芦荻连续读了两遍东汉诗人王粲的《登楼赋》。毛泽东评论说,王粲真正焦心的,是“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王粲守着个腐朽的贵族(指刘表)无所作为,时光白白地流去,期待着天下太平,却迟迟无望,他自然痛苦。作者的最高理想,是“王道之一平”,出现贤明的君主,统一天下,稳定时局,他就可“假高衢而骋力”,干一番于国于民有益的大事业了。“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两句,是借着用典,道出了作者的心事,他怕自己成为无用之人,终生碌碌、无所作为。儒家讲,“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王粲就不守这个信条,正因为天下乱,他又处于“穷”境,却更要出来济世,这就高多了。

毛泽东对诗意的解读可谓深远。在讨论王粲的“穷”也要兼济天下时,毛泽东还联想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文人中关于入世、避世、出世的话题,并且直指问题的核心。他说,知识分子一遇麻烦,就爱标榜退隐,其实历史上有许多所谓的隐士,原是假的,是沽名钓誉,即使真隐了也不值得提倡,像陶渊明,就过分抬高了他的退隐。不过陶渊明倒是真隐了,而且亲自种过田,情况有所不同。

毛泽东对陶渊明的这一番评价,让人想起鲁迅。鲁迅对后人把陶渊明看成是“‘田园诗人’,是个非常和平的田园诗人”另有看法,认为陶渊明事实上仍然关心时政,关心世事,并进而指出:“据我的意思,即使是从前的人,那诗文完全超于政治的所谓‘田园诗人’,‘山林诗人’,是没有的。完全超出于人间世的,也是没有的。既然是超出于世,则当然连诗文也没有。诗文也是人事,既有诗,就可以知道于世事未能忘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这同毛泽东的看法十分相近。

毛泽东在与芦荻的谈话中,对王粲赋里表达的思念故乡的感情十分认同,并且联系到了自己的诗歌创作。他谈道,人对自己的童年,自己的故乡,过去的朋侣,感情总是很深的,很难忘记的,到老年就更容易回忆、怀念这些。写《到韶山》,就是想起了32年前的往事,对故乡是很怀念的。写《答友人》,说“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就是怀念杨开慧的,开慧就是霞姑嘛!可是现在有的解释不是这样,不符合我的思想。

感情之纤细,诗意之真切,令人读来动容。毛泽东还背诵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安定城楼》,并说,这也是个年轻人的登楼之作,也是有抱负而不得施展,中间还用了王粲写《登楼赋》的典,值得一读。由此一点,也可知毛泽东在诗歌欣赏上的某种审美观点。一首诗读出好几层含义,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都是因为走心,所以才能够读出特别的美感。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副主席)

2021-11-08 阎晶明 ——《毛泽东年谱》里的文艺(之六)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4919.html 1 走心的阅读才叫读书 14,919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