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文化周刊

用影音讲述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故事

——第四届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展侧记

本报记者 张丽

描摹当代新疆维吾尔乡土社会的《渡过塔里木河的船》、记录独龙族生活巨变的《独龙江》、讲述非遗存续生态轨迹的《一个人的剧团》……在北京部分高校、国家图书馆等展映的50部中国民族志纪录片,以影音文献的形式,高质量展示了中华各民族走进新时代的社会生活,深层次呈现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当代变迁。

10月21日至24日,由中国民族博物馆、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影视与影视人类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展在北京举行。学术展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共同体”为征稿与展映主题,征集到来自全国609部投稿作品,并评选出包括主展映、乡村(社区)影像、非遗影像、学生、短视频、实验影像六个单元的63部优秀民族志纪录片作品。

“近年来中国民族博物馆立足博物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等工作职能,多措并举,利用博物馆传播特点与优势,积极发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职责作用。”中国民族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顾群表示,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展是中国民族博物馆立足主责主业,提高博物馆公共服务多样化、个性化水平,坚持开放共享、协同创新、跨界合作,多措并举拓宽和盘活博物馆收藏与展示方式,以实现博物馆教育目标的创新手段,提升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新路径。

纪录片以现实生活为对象,其中的社会情景、人物对象,反映的文化现象真实传递出可信、完整、立体的信息与情感,这使得民族志纪录片成为见证历史的影音文献,具有深层次、沉浸式观察视角,细腻展现文化现象、社会场景和人物情感的变化。

在本届学术展中,《传灯》荣获传播奖,《小新》荣获学生单元优秀奖,《狼来了》荣获乡村(社区)影像单元优秀奖、《一个人的剧团》荣获非遗影像单元优秀奖,《渡过塔里木河的船》《幸孕旅馆》《独龙江》则获得第四届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展永久收藏奖金奖、银奖、铜奖。张江华、王召武则代表“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电影”创作者们获得“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展终身成就奖”。

当今民族志纪录片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一代代纪录片工作者们的探索与奋斗。新中国成立以后,为改变旧中国民族成份和族称混乱的状况,保障少数民族平等权利,搜集和积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所必需的资料,为制定和贯彻民族政策提供参考,中央政府坚持科学理论和现实基础相结合的原则,先后组织“民族识别”和“全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工作。其中“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电影”就是为了配合全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大调查,抢救和记录即将消失的民族文化习俗,由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委托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与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等机构,选取全国16个少数民族摄制而成的16部纪录片。拍摄工作从1957年至1976年,历时近20年,摄制组的足迹遍及中国西藏、新疆、黑龙江、云南、四川、海南岛等最偏远的地区。在那个交通极度不便利、物质条件匮乏、摄影设备更是简陋的艰苦年代,摄制组工作的艰辛是难以想象的,但他们凭着对民族工作的赤诚之心,对摄影工作的勤恳与执着,记录下来了新中国成立后被拍摄民族的社会历史面貌,开创了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实践的先河,为中国影视人类学学科建设奠定了基础。主办方介绍,“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展终身成就奖”就是向参与这项神圣工作的专家学者、摄制工作者、各级政府工作人员和参与拍摄活动中的成百上千的各少数民族群众致以崇高的敬意。

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展于2015年发起举办,每两年举办一届。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郑茜表示,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展自创办以来,始终秉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的宗旨,坚持搭建中国民族志纪录片收藏、展示、研究、交流的权威平台;关注传统与现代轮替,呈现文化与生态变迁,传承中华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影视人类学和博物馆人类学学科发展。

2021-11-08 张丽 ——第四届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展侧记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4920.html 1 用影音讲述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故事 14,920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