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学术家园

绽放诗词的光彩

——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周文彰访谈

《 人民政协报 》 ( 2021年11月15日   第 09 版)

周文彰

本报记者 谢颖

■编者按:

日前,中华诗词学会公布了《“十四五”时期中华诗词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指出要自觉把诗词文化建设融入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紧紧围绕满足人民精神需求、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繁荣发展中华诗词,大力推动中华诗词的普及与应用,用优秀的诗词作品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增光添彩。中华诗词传承3000多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也彰显着中华文化的自信。本报记者日前就中华诗词的发展创新专访了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周文彰。

在建设文化强国中有所作为

学术家园:《“十四五”时期中华诗词发展规划》发布了,中华诗词学会为什么会牵头制定这样一个规划?

周文彰:《规划》是新时代感召的产物。中华诗词发展至今,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伟大时代,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这个新时代,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意气风发地行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在建设文化强国过程中,诗词界作为文化战线的一支重要力量,应当而且能够有所作为。

中华诗词作为一个专有名词,特指中国传统诗词,也就是旧体诗,包括古诗、律绝、词曲、辞赋等。2020年11月30日,中华诗词学会第五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完成了换届任务,新一届学会领导班子走马上任,恰逢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极大地激发了我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中华诗词学会作为一个全国性的专业诗词组织,肩负着“团结、引领全体会员和广大诗词爱好者”弘扬传统、普及经典、创新发展的重任。因此,组织制定“十四五”时期中华诗词发展规划,明确主攻方向和工作重点,谋划相应措施,对于加强中华诗词学会自身建设、组织动员全体会员和广大诗词爱好者高质量地创作和普及诗词、指导单位会员开展诗词工作、并为其他相关单位和组织开展诗词活动提供参考,更好发挥中华诗词在建设文化强国中的作用,就显得很有必要。

值得一提的是,2001年3月,中华诗词学会曾经制定过《二十一世纪初期中华诗词发展纲要》,我们这次规划是前辈们工作的继续。

学术家园:《规划》制定了五大目标和九大工程,对于创作、普及、人才队伍、出版传播等多个方面均有详细措施,在您看来,它对中华诗词的发展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

周文彰:规划是一个目标、一种计划、一套举措、一种提醒(即指它会不时提醒人们注意规划实施情况),能够凝心聚力。在我看来,《规划》的作用可以定位为:“指导”“协调”和“参考”。第一是诗词事业发展的方向性指导;第二是诗词创作普及的原则性指导;第三是学会诗词工作的思路性指导;第四是诗词相关单位的协调性参考,包括诗词教学培训单位(高等院校、中小学、培训机构)、诗词研究单位(高校、社科院、咨询单位设立的研究机构)、各级宣传文化部门等等。要发挥好《规划》的指导协调作用,诗词相关单位在工作上要相互配合、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形成合力,我们特别仰仗于宣传文化部门发挥领导、主导和支持作用。

《规划》发布后,各省市自治区诗词学会和广大会员反响热烈,很多会员和诗词爱好者写了大量诗词表达了欢欣鼓舞的心情,许多诗词学会领导人表示要好好组织学习讨论,结合本地实际落实。

以精品向高峰迈进

学术家园:诗词精品创作是《规划》的一号工程,对于目前诗词创作状况,您怎么看?

周文彰:几千年来,诗词流淌在中国人的血液里,直至今日,依然熏陶着我们的道德素养和审美情趣,从这个角度来说,诗词已是一种大众文化。现在,我们每天都会产生数以万计的诗词作品,创作形势喜人,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我曾总结诗词创作上还存在“四多四少”:

一是老同志多,青年人少。这是就总体而言的,当然,近些年,爱好和创作诗词的中小学生、大学生人数日益增多。中华诗词学会举办的青春诗会连续办了18届,今年有300多人踊跃投稿。可见中青年创作队伍正在日益扩大。但是总体上看,现在还是老同志居多。

二是一般作品多,诗词精品少。首先包括我本人创作的作品在内,我也有近千首诗词,但作得好的,也没有几首。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的“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这句话,用来描述我们的诗词创作,我觉得也是适用的。

三是有感而发多,系统创作少。我们的诗人创作,大多数都是有感而发,有计划成体系地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创作还不太多。有感而发也能产生流传千古的好诗词,比如李白、杜甫大部分诗词都是有感而发的,如果去系统地创作某一部诗,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四是抒发个人感情多,反映社会生活少。习近平总书记在讲文艺创作情况时谈到“只写一己悲欢,杯水风波”的现象,在诗词创作中也是存在的。当然,对诗人自己的经历或遭遇进行情感表达,这是诗词创作的一个重要题材,也是诗词所大量表现的内容。我自己也写了不少这样的诗。但是如果只写这些,就容易使我们的作品脱离大众,脱离现实。关键是不能“只写”。

学术家园:如何推动诗词创作水平提升,向高峰迈进?

周文彰:由于诗词创作的数量已经十分可观,我们的功夫不需要花在增加量上,而要重点提高诗词的质量。精品力作,是中华诗词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中华诗词从“高原”迈向“高峰”的必然要求。越是精品,各种功能越强、作用越大。为此,在《规划》中,我们提出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来明确精品力作的标准,牢固树立创作是中心任务、作品是立身之本的理念,把创作精品力作当作自己的神圣使命和责任担当。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断增强自己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努力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此外,还要在规范诗词评审工作、建立精品创作奖励机制等方面多做工作,为创作提供良好的环境。

诗词“破圈”,服务大众

学术家园:弘扬传统、普及经典是中华诗词学会的重要任务。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像中华诗词大会这样的传统文化传播屡屡掀起热潮。如何让诗词更加走进大众,融入生活?

周文彰:我们诗词界迫切需要“破圈”。首先是诗词创作的破圈,不仅表达自己,更要服务人民、服务社会。诗词除了有表达、反映的功能外,还有服务功能。在建设文化强国的征程上,我们要进一步强化诗词的服务意识,更加自觉地发挥和拓展诗词的服务功能。一方面要更加自觉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另一方面要更加自觉地服务于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党和国家的发展全局凝心聚力,激发正能量。

其次,诗词的宣传交流要“破圈”。现在我们很多诗词是写给同行看,在同行圈子里交流,当代诗词走向大众远远不够。所以《规划》也提出要开展国民诗教、社会诗教、校园诗教,建设“诗词示范市”(县区乡镇)、“诗教示范单位”,继续广泛深入地开展诗教活动,提高诗教质量。同时,运用出版、新老媒体等多种传播方式,推动诗词走向大众。

学术家园:中华诗词既要传承,也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结合《规划》谈谈您对诗词创新发展的看法。

周文彰: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我们传承诗词,要学习它的艺术内涵和形式,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发展。我们不能停留在唐诗宋词那个时代的内容上,而要反映当代生活;也不能用古代诗词语言为标准来衡量当代诗词的语言。比如小楼、明月、斜阳、烟柳、凭栏,是我们熟悉的古代诗词语言和意境,而面对今天如此层出不穷的新生事物、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高速发展的社会实践,比如飞机、高铁、互联网、人工智能、火箭军、空间站、外卖小哥、法治……诗词如何表达?这要求我们从古代诗词语言范式中突破出来,容忍当代新生词语进入诗词,创新表达,并且形成当代诗词审美范式。中华诗词传到我们这一代,要在进一步发挥其时代价值和社会作用方面作出新探索,让中华诗词在祖国文艺百花园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为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谱写壮美篇章。

2021-11-15 谢颖 ——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周文彰访谈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5211.html 1 绽放诗词的光彩 15,21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