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文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一枚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纪念章,主体颜色为蓝白两色,质地为金属,尺寸为直径2厘米,形状为圆形,刻画有经纬度,象征着地球,中间有一面旗帜,有数字1958,旗帜旁边有篆书“中国”二字,下部为一飘带,上有英文大写字母“CECFA”,是“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的英文缩写。纪念章背后有“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纪念章”字样。
这枚纪念章曾经的收藏者,就是著名的沈钧儒先生。
不平凡的故事
从这枚纪念章上的数字1958可以得知,它是1958年我国举办第3届或者第4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时发行的。从在被封锁的情况下开展对外贸易的洽谈见面会,到成为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促进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广交会的发展历程,是和中国经济起步和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枚1958年广交会早期纪念章,正是这一历史的见证物。
值得一提的是,这枚纪念章原来的所有者,是新中国第一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中国民主同盟中央主席沈钧儒先生。根据藏品档案,这枚纪念章是沈钧儒的女儿沈谱女士捐赠的、众多沈钧儒个人物品中的一件。
沈钧儒为何会有1958年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的纪念章呢?
查沈谱、沈人骅编的《沈钧儒年谱》可知,1958年12月11日,沈钧儒乘火车离开北京,并于13日到达广州。在广州期间,沈钧儒参加了一系列社会活动。月底,他去从化温泉进行了一段时间的休养。1959年1月6日,沈钧儒返回广州并于1月8日参观了出口商品展览会。这枚1958年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纪念章,应该就是这次参观活动获赠的纪念品。
“中国第一展”广交会的前身,或者说预演,就是1956年举办的中国出口商品展览会。
1956年11月10日,为了打破美国等国家对中国的封锁,开辟一条新的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渠道,换回必要的外汇,加快社会主义建设,并方便各国工商界人士、海外华侨、港澳同胞洽谈生意,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特别邀请我国对外贸易的各个部门联合组成包括土产、杂品、食品、粮油、丝绸、畜产、茶叶、矿产、仪器、机械、运输机械、五金、化工医药共13个交易团,在广州中苏友好大厦举办了一次中国出口商品展览会。
这次展览会共分工业品、纺织品、食品、工艺品、土特产品5个展览馆。计划展出日期从1956年11月10日开始,到1957年1月9日为止。
根据当时《人民日报》的报道,参加这次展出的商品总共有3万多件,都是从各方面挑选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商品,其中有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传统出口商品,如生丝、绸缎、茶叶、大豆、猪鬃、桐油、蛋品等;有各地的特产手工艺品,如北京的景泰蓝、象牙雕刻,福建的漆器,江西的瓷器,广东汕头的抽纱,湖南、江苏的湘绣、苏绣等;也有我国许多品质优良的出口矿产品,如石棉、锑品、铁砂等;有产量丰盛的农产品,如大米、花生、油菜籽以及各种杂粮、杂豆等;也有价廉物美的出口轻工业品,如自行车、缝纫机、胶合板、卫生器皿、搪瓷和玻璃器皿等。有以我国特有的烹调技术所制成的罐头食品,各种各样的水果和酒类等;有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建立起来的许多重工业产品,如金属切削机床、动力机械以及各种钢材等。
这次展览会至1957年1月9日闭幕,当时的民主德国、罗马尼亚等19个国家的驻华使节前来参观,展览会共接待了来自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美洲等五大洲50多个国家的商人、政府官员、文化艺术名流、学者、旅客和华侨、港澳同胞近4万人,国内各省来参观的人更多达95万人次。
展览会的举办是成功的。
人民日报文章《祝中国出口商品展览会》指出:中国出口商品展览会的展出表明,在我国工业、农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出口商品的生产潜力正在日益增长,我国对外贸易的物质基础正在日益扩大和巩固。随着我国生产的发展,出口商品的种类将会逐年增加。许多重工业产品,如各种工作母机、轻工业成套设备、水利灌溉设备、电动机、柴油机、建筑机械、化学产品等,也可以输出或已开始输出。此外,我国还有许多传统的出口商品,是一向为各国人民和我国侨胞所惯用的。同时,我国也需要从国外输入生产资料和一定数量的人民生活迫切需要的消费品……我国同世界各国的贸易是有广阔前途的。
历史的见证
中国出口商品展览会的良好效果,对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的举办产生了很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中国出口商品展览会”一结束,第1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便提到议事日程上。1957年3月,当时的外贸部同意举办一次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
外贸部当时的批文指出:根据上次举办“中国出口商品展览会”交易工作的经验,通过交易会当面看货、当面商谈的方式,对推销新小产品很有帮助,因此,我们同意四月份在广州举办一次出口商品交易会。
1957年4月25日,第1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在广州举行。此次交易会的举办场所,租用了原中苏友好大厦。中苏友好大厦占地面积97854平方米,展馆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曾于1955年10月至12月举办了“苏联经济与文化建设成就展览会”。当时,曾配合这次展览会举办过“广州出口物资交流会”。
凭借着中苏友好大厦举办过相关展览的热度,第1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举办得很成功,展出的出口商品有1万多种,到会客商1200多人次,出口成交额1800万美元。
1957年10月15日,第2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地点仍在中苏友好大厦。
1958年4月15日,第3届广交会在新建成的中国出口商品展览馆举行。这是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第一次迁址。展览馆位于侨光路2号,于1957年11月4日动工,1958年4月10日竣工。展览馆楼高5层,占地面积3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5万平方米,展馆使用面积1.3万平方米,第3-5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就在新建的中国出口商品展览馆举行。
1958年第3、4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举办后,每年春秋两季的交易会,就这样形成了惯例,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也没有停办过。也是在1958年,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有了一个新的名称:广交会。
“广交会”这一名称,是周恩来同志定下来的:在一次接见外贸部的有关负责人时,周恩来表示,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这一名称太长,既然在广州举办,干脆简称为广交会。自此,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以“广交会”而名闻天下。
有人在文章中写道,它作为中国对外贸易的最重要的窗口,历经风雨,一路前行,不断变革,日益壮大,赢得了“共和国会展长子”“中国第一展”“中国外贸独生子”等美誉。
第1届广交会的成功创办,使其迅速成为中国出口创汇的主渠道,在美国等国对新中国禁运的情况下,开辟了一条中国与世界交往的通道。
从1965年开始,广交会年出口成交占全国外贸年出口总额30%以上,1972年、1973年,占比均超过50%。由于广交会的重要作用,自创办后,无论是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还是在动荡的“文化大革命”期间,都没有中断过。几十年里,广交会规模不断扩大,会址几次迁移,展馆面积增加了几十倍,影响力日益提升。
中国加入WTO后,越来越多的企业获得了外贸经营权,迫切希望利用广交会便捷的渠道,获得开展对外贸易的机会。时任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副主任兼秘书长胡楚生指出:“当时广交会面临的形势,一是展位严重紧缺,二是国际会展的专业化趋势明显。”2002年春,第91届广交会大胆改革,实行“一届两期、分期举办”,按照国际惯例和买家的采购习惯将参展商品重新分类,展区设置更加科学、清晰,布展更加专业。
2007年,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的名称发生了变化。为了促进贸易平衡,广交会开始设立进口展区。因此,在第101届广交会上,“中国出库商品交易会”正式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
从2008年10月15日至11月6日举办的第104届广交会开始,交易会由“两馆两期”改为“一馆三期”,展览总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展位逾5.5万个,比第103届增加1.3万个;参展企业2.2万多家,增加4000家,更多企业获得参展机会,展位供求矛盾得到基本缓解。
广交会分三期举办后,展品类别从5大类细分为15大类,专业展区从34个细化为50个,其中27个展区展览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均达到国际大中型专业展览的水平。
至2021年10月14日,广交会已经成功举办了130届。数十年来,广交会充当了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先遣军”。在信息闭塞的年代,中国人从广交会上获取信息,在被封锁禁运的情况下尽量加入世界经济潮流;信息开放的岁月,中国人从广交会捕捉商机,奋力追赶世界发展步伐;在新时代,它正被打造成为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促进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平台。
有人说,“广交会”是一扇“窗户”,透过它可以看到中国经贸发展的历史与趋势。几十年来,“广交会”始终保持旺盛的活力和蓬勃的朝气,傲立时代发展的潮头浪尖,实现了跨越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展”。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的这枚早期广交会的纪念章,是见证中国第一展和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历程的重要历史物证,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和展示价值。
(作者系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