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华夏周末

搜尽奇峰 长白入画

——画家于兵印象

《 人民政协报 》 ( 2021年11月27日   第 08 版)

《远瞩》中国画 于兵 作

《山中一夜雨 树杪百重泉》中国画 于兵 作

朱盾

他是丰富的,1964年出生的他已不算年轻,但内心还有少年的豪气,如同他的老革命父亲于克,书生从戎也能上马杀敌,还可用如椽大笔勾勒江山胜景气象万千。看外表,他就是个不油腻眼神干净的邻家大哥,看他的履历你才会想起“大道无形”和“大音希声”并肃然起敬。

他是简单的,小时候因药物问题致聋。母亲的叮咛、爱人的絮语、大自然的禅音鸟啼蛙鸣……他听不到这世界上所有美好的声音,但他也听不到嘈杂噪音和污言秽语,也少了言谈口舌的是非和无聊。所以他的世界简单安静,安静的人生是有禅意的,他有更多的个人世界和空间去观察和思索。

他就是于兵,连续担任了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他是吉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创作研究员、教授,他是“全国自强模范”、吉林省文联主席团委员。“命运为我关上一扇门,就一定会为我打开一扇窗。”这是于兵很喜欢的一句话。作为一个聋人,无论你形容的多浪漫诗意,他生活中的不便和困难都可想而知,他要做成一件事要比正常人难多少倍。但他不仅做了,而且要做就做到最好。

他因不懈的努力把不幸变成了自己的成功。由于耳聋,他想走出无声的樊笼,在大自然中感受日升月落,江河奔流。由于语言障碍,他更需要用手中的笔和世界交谈,画即心声。“缩千里于咫尺,写万趣于指下。”于兵曾告诉过他的老师说:他喜欢大自然,尤其喜欢画山水,山的挺拔、水的俊逸都与人的精神气质相吻合,可以说是人性和天性完美的融合。所以他的绘画就与山结缘。

艺术家是需要天赋的,于兵天生有对画画的热爱,小时候由于家庭困难,他舍弃零食积攒零用钱,只为买喜欢的画笔。他找各种机会学画,做裱画工人时全力偷艺,精诚所至得到多位名师的指点。从润笔、运笔,临摹古画、构思新画,他从一点一滴做起,做足了一切笨功夫,这种“笨”和“拙”成就了一个艺术家。

从钢笔素描《我家》在全省中小学学生美术书法作品展中获奖开始,已把绘画当成生命的于兵更加执着。在绘画种类里,他选择了中国山水画。画好山水画,学院教育的基础专业性和师徒传承的风格化个性化很重要,这两点于兵都具备,启蒙老师带领进入绘画领域,又先后从师王杰、甘雨辰二位教授学习素描、中国山水画技法。于兵20多岁时(1987年5月)考入长春大学特教学院,当时,长春大学刚刚开始招收残疾人大学生,特教学院美术系在全国只招收十几名学生,于兵是吉林省唯一被录取的聋哑学生。他进入了长春大学特教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学习,如饥似渴钻研中国古代画史、绘论等绘画理论。此间,对自己热爱的山水画不断地进行演进,精心创作了一大批作品,也日趋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于兵是一个称职的全国政协委员,是残疾人弱势群体的代言人,履职期间提出了许多有分量的提案。每次参加全国两会和各种调研,对他来说,还有一层重要意义,就是有机会近距离接近当代书画界的很多代表性人物,他不放过每次求教和学习的机会。每次经过同为全国政协委员的宋雨桂、杨力舟、杜滋龄、王成喜等名家的点拨后,于兵都会有茅塞顿开之感,艺术创作逐阶而上。

于兵从年轻时代就开始了丰富的采风之旅,“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最早他曾随老师去长白山写生,在山中为了能看到好景,就沿着天池边缘向上攀登近5个小时,还差点有生命危险。他还去黄山等全国名山大川采风,饱览山河美景,积累了大量写生素材。于兵沉湎山水之间,他观察到山的挺拔、水的灵动,不仅有自然的天性,还有人性的思考。于兵觉得画山绘水,能够充分展现天人合一、大爱无疆的精神境界。这与残疾人自强自立、服务社会的精神追求本质上是一致的、融合的。于兵最钟爱的还是故乡的长白山,长白山是他心中的圣山。记不得他多少次到过长白山,比看和行更重要的是悟,他凝望山色,树影,峰峦,吮吸着草木和天地的气息,就如同孩子吮吸母亲的乳汁,如此幸福甜蜜。春山之秀秋山之壮阔,都没有冬日长白那独一无二、震撼魂魄的力量,所以长白山雪景为主题的画作是他最热爱也最受赞誉的作品。有人说:“艺术起源于人类灵魂深处被压抑的,原始的冲动。”他每一次到达长白山都有一种回归家园的亲切,他的灵魂与长白山已经融为一体,对祖国山河和家乡美景的热爱,使他的作品“状难言之景列于目前,含不尽之意溢出画面”。

中国山水画不仅需要眼光、胸怀、学养、品格,艺术家的才华、悟性同样重要,于兵不仅研究中国传统技法与西方绘画相结合问题,还研究传统画法与现代画法结合问题。“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他对社会和艺术都有了深层次的文化思考,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融进油画、版画等技法,如《长白胜境》《茫茫雪野》等巨幅作品结合传统技法,《大地复苏》《塞北晨曲》《雪野》等结合油画技法,《巍巍长白》等结合版画技法,《牧羊老人》等结合工笔画法,个人艺术风格日趋显现。没有创新,艺术就没有个性和生命,于兵的创新让他的作品有了卓尔不群的面貌。

于兵的艺术道路从传统“师古”起步,临摹、修为、变革、创新,与现代意识合拍,加上他的天赋和勤奋,让他走上了成功的道路。2010年5月,于兵个人画展在吉林省博物院举行,此次展出的中国画《雪乡情》作为吉林省书画家的代表之作被吉林省博物院收藏。2015年11月30日,于兵新作巨幅彩墨画《净月春晓》在长春揭幕,受到各界关注赞誉。

绘画的魅力在于审美理想的创造。于兵的山水画多为工笔和小写意山水。山水画必须有古意,但笔墨必须追随时代。五代画家荆浩提出山水画“六要”,其中的“韵”,于兵的作品中尤为凸显,“中国之韵”“长白之韵”亦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体现。于兵的画作笔墨苍劲,留白空灵,以小见大,凝重质朴,尽显“虚实、疏密、阴阳”形式之美,笔墨与意境相容的传统之美。他笔下的长白山恢弘开阔、水秀松润、云蒸霞蔚、万里冰封,不仅整体气势宏伟,充满激情,许多细部描画也做到了精致化境的传神之笔。他将钩、勒、皴、擦、点、烘、染、破、泼等手法运用得淋漓尽致,意趣隽永,格调高雅,韵律和诗意蕴含其中,注重艺术效果的同时,传达了他理解的“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的意境。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于兵一直有着“士”的精神,以家国天下为己任,捐画赠画做慈善一直是他认为的分内之事。他不顾个人得失,不仅在各种机缘中为残疾人和弱势群体鼓与呼,还长期带动吉林省一大批聋人美术爱好者开展美术创作交流活动,培养了众多社会可塑之才。2007年9月由他亲自筹划、多方募集资金,成功举办了首届吉林省聋人优秀美术作品展,并主编出版了《无声世界谱心曲》画册。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于兵的艺术探索之路未敢停息,他还有更大的艺术追求和理想,进入新时代,他的艺术创作也必将抵达到人生硕果累累的金秋时节。

(作者系吉林省党史和文献研究会理事、吉林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吉林市政协文史研究员)

2021-11-27 朱盾 ——画家于兵印象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5826.html 1 搜尽奇峰 长白入画 15,826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