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元丽
2021年接近尾声,一年来中国经济表现如何?在11月21日举行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上,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代表论坛发布CMF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2021-2022)。报告指出,中国经济依然在常态化的轨道上。在一般状态下,复苏不是单一线性的,特别是在疫情肆虐的环境中,复苏出现波动是正常的现象,因此,对于这种波动要保持相应的定力。
对于中国今年整体的经济形势,报告分析:一是当年同比增速呈现“逐季回落”,两年平均增速呈现“复苏波动”。当年同比增速从一季度的18.3%,到二季度7.9%,三季度4.9%,预计四季度可能会跌破4%,这种逐季回落与基数效应有关联。如果从两年平均增速来看,一季度5.0%,二季度5.5%,三季度4.9%,四季度5.2%,目前复苏依然在相应的进程中。二是如果用定基指数进行表达,会清楚地看到产出水平继续向长期增长趋势线回归,但2021年趋势缺口并没有持续收敛。三是产出缺口在收敛,但潜在中枢很可能在供需增速回落中下降,潜在增速回落到5.5%左右的区间。四是从供给面来看,生产保持持续复苏,产业补短板明显。随着住宿业、餐饮、服务业开始向弥补缺口的状态进行回补,所呈现出来的一个明显的现象是产业补短板依然在进行,虽然疫情扰动产生明显的效应,但生产依然保持复苏的状态。特别是高新技术行业在疫情防控期间持续出现高速增长,如,投资出现高速增长,产出出现高速增长。五从需求面来看,外资外贸保持强劲增长,但消费和投资复苏节奏延缓,内需的增长动力不足,供需结构失衡问题突出,并引发3季度供给走弱。六是三大主体收入(居民收入、企业收入、政府收入)出现持续改善,失业率持续下降。就业水平出现全面改善的状况,失业率比疫情前的水平略低。
那么,2022年经济运行有什么逻辑呢?刘元春认为,明年中国宏观经济将延续2021年宏观经济复苏的动力和基础,在宏观经济政策再定位、协调体系再调整以及“十四五”规划全面落实等因素的作用下,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将得到极大缓解。
报告从影响经济运行的主要逻辑这样预测2022年:一是2022年供需两端将进一步深度修复并趋于平衡。在供给端第三产业深度修复,短板行业加快补齐缺口,增加值将达到6.5%左右,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4.5%,消费预计分别是4.4%、6.8%。经济进一步恢复,呈现出一个前低后高的运行态势,明年四季度增长速度将达到5.6%,全年可能达到5.5%左右的水平。二是价格水平方面,明年CPI(消费者物价指数)持续回升超过2%,PPI(生产者物价指数)增速回落到4.0%左右,GDP(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将达到3.4%。2021年GDP平减指数创新高,达到了5点多,2022年GDP平减指数将回落,但是CPI会有所上扬。三是M2(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将稳定在8.5%左右,主要考虑到GDP平减指数3.4%,GDP增速5.5%,明年GDP名义增长速度在8.9%左右的水平。同时,政府收入增长预计会下滑到4.1%,整个财政赤字率依然应该保持在3%左右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