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教育在线

沙龙变身“合作对话课”

——第八十一期教育之春沙龙侧记

《 人民政协报 》 ( 2021年12月01日   第 09 版)

本报记者 张惠娟

(一)

11月24日一早,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专家和媒体嘉宾们冒着寒意,赶往北京市朝阳区思想政治教育指导评价中心,参加一场主题为“‘双减’背景下‘教’与‘学’方式的深度变革:‘合作对话式’课堂”的主题沙龙,这也是一场关于“理想教育文化实验”的分享会。

会议现场远离马路,嘉宾们循着一个颇具唯美气质的沙龙标识来到会议现场。教育之春沙龙由人民政协报教育周刊编辑部创立于2003年8月。沙龙开场,主持人讲述了关于这个沙龙标识的故事:10多年前,沙龙的创建者——人民政协报教育周刊编辑部的几位女性,自己设计了这样一个标识,透明渐变的空灵紫色背景中绽放着一束迎春花。“不同于大学里你讲我听的学术报告,沙龙创立者希望这个沙龙能够通过多元背景参与和无边界交流,最终促进关爱教育的不同背景人士之间的彼此建设性影响,从而携手推动、迎接我国教育的春天。”“作为媒体,我们需要推动政策自上而下地贯彻执行,我们也需要发现一线的典型探索,鼓励自下而上的探索创新。”主持人表明初衷。

时针指向上午9时,沙龙准时开场,直入研讨主题。据主持人介绍,这是教育之春沙龙一贯的风格,因为进入沙龙现场,时间一定会成为最珍贵的资源。

在北京市朝阳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区教育委员会和人民政协网联合举办的这场之春沙龙上,朝阳区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理想教育文化”课题组总负责人王世元和课题组的师生们向与会者分享了朝阳区教育文化建设之路和今天正在实践着的理想教育文化课题如何让教育教学提质增效。而围绕朝阳教育人的现场分享的探索,与会代表、委员、专家热情地鼓励、审慎地质疑,和“理想教育文化”课题组的参与者们来了一次现场对话。

(二)

“参与课题实验给你们的教育教学带来了什么变化?这变化怎么发生?你们怎么理解‘合作对话式’课堂?”沙龙现场,课题组的几位老师们接受了主持人的现场采访。

“过去我们眼里有知识,现在我们眼里有了学生。”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分校望京实验学校教师马彦霞坦言,“以往学生成绩差时,我们习惯性地抱怨学生笨。而现在,备课的时候,我们就会反省学生的思维障碍点在哪儿,在课堂上应该帮助学生掌握哪些方法、提升哪些能力,以此助力孩子在原有基础上成长。”

“合作对话式课堂能把学生的思维状态最大化地外显。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宝贵的批判性思维。没有精神负担,课业负担自然就减下来了。”北京化工大学附属中学教师王静如此表达自己的收获。

“相信学生。学生们在合作对话的课堂上也变得更主动、爱分享了,兴趣和朝气都被激发了出来。自己于是也越来越享受课堂带来的幸福。”来自北京市星河实验学校国美分校的90后教师孙月回答。她还补充了自己对课堂背后育人目标的理解,“课题组强调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尊重、民主、责任、科学’精神的准最佳公民,这是一个起点,也是我们所有努力的终点,我相信我们一起努力,祖国的未来一定会更好。”

而这一切实现起来似乎并不容易。作为“合作对话”课题组的指导教师,北京特级教师陶秀梅很有感触:以前老师们也经常听到一些优秀教师的经验分享,但大多只停留于个体经验层面,普通老师难以复制,而理想教育文化实验特别是其中的合作对话式课堂在对老师们进行理念支持的同时,还提供了实践案例、评价指南、测量工具等系统的操作范式,以支持育人为本的备课、上课、评课等的真正落地。

参与实验的高中阶段学校校长代表王利如在沙龙现场介绍,参与课题实验的第一年,学校最薄弱的生物学科就实现了“大超车”。如今,北京市三里屯一中正准备把实验向全校各学科推广。“课堂文化转变的背后其实也是学校层面从管理到治理的文化转变:原来依靠行政监督控制推动教学任务实现,现在学校组建各种成长共同体,管理者和老师之间平等、尊重、合作、对话,老师们在愉悦的氛围中解放了思想,激发了探究内驱力。”王利如校长感言。

北京市星河实验学校国美分校党委书记、校长李玮和王利如有一样的感慨:“通俗地说,在管理行为上我们从坏人假设到了好人假设。我们探索合作成长共同体的基础是尊重,是平等,所以我们的管理行为从制约防范走向了引领推动人的向好。”在李玮看来,“双减”政策对于学校来说,恰恰应该是“双升”,既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又提升学校服务的水平。而“双升”在学校落地,其本质应该是教育教学方法的变革和精进。而教与学的关系,不仅仅等同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学校和家长、人和空间等等多个层面的关系也都要涉及,而所有关系之间应该是合作的、对话的。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国美分校创设了以促进家长和孩子对话,旨在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的“开学礼”;促进家长和老师对话,旨在促进家长和老师对话的“托付仪式”。学校的物理空间也进一步强调了人文化设计,比如鸟语花香的走廊,比如充满光影的校史馆,以促进孩子们和自然对话、和历史对话,和未来对话以及学校成员之间的对话。

通过现场分享,嘉宾们了解了这场探索的历程:作为朝阳区教育文化建设的深化,自2018年开始,朝阳区在全区部分普通中小学开展了“理想教育文化”课题实验。2019年8月,课题组首次提出“合作对话”教育教学样态,并走进学校课堂集体听课说课,引导课堂文化发生了一场静悄悄的变革。“扰启”是课题总负责人王世元创建的一个词汇,记者理解,有“撩拨、唤醒,促使其思维活跃起来”之意,更强调启发的过程。因为,针对之前老师们已经熟悉的充满知识灌输的课堂,今天的老师们备课时一定要想到,如何设计话题,以在短时间内把孩子们思维、表达、互动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于是,这个起初让老师们颇感拗口的词汇,如今已经被大家接受。

(三)

“无论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还是自下而上的教育改革都需要教育理想。”发言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高教学会副会长管培俊热情呼应。

“选择从文化建设切入尤其是从师生关系的变革开始是抓住了问题关键点。”“基层教育发展需要这样的专业探究。”在高度肯定理想教育文化探索、“合作对话”式课堂带来的创新改变的同时,代表、委员、专家们也从各自的视角提出了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比如“合作对话课堂中,如何让深度学习生发?”“开放性的对话,有限的教育时间,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如何保证?”“合作对话和合作学习有着怎样的不同?”“师生关系如何定位?教师角色如何定位?”直到时针指向12:30,主持人起身打断了现场依然兴趣盎然的探究。自始至终,会场的气氛既“热烈”又“安静”,与会者按照主持人预设的节奏,嘉宾们保持了“群体性的持久的专注”,如同一堂精彩的“合作对话课”,这次沙龙再次凸显了“多元背景、无边界交流”的文化魅力,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教育界和非教育界的跨界交流间,荡起一层同频共振的涟漪,进一步促进了教育共识的生成。

2021-12-01 张惠娟 ——第八十一期教育之春沙龙侧记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5984.html 1 沙龙变身“合作对话课” 15,984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