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财经周刊

中国经济发展的主线与红线,值得关注!

《 人民政协报 》 ( 2021年12月14日   第 06 版)

本报记者 崔吕萍

我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都要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不断做强经济基础,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坚持多边主义,主动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

围绕做好自己的事情,夯实经济基础,我们需要在现有背景下,做出哪些新的努力?

2022,期待什么水平的经济增长?

“我们需要先思考一个问题:在2020年的低谷和2021年的高增长之后,展望2022年,我们可以期待什么水平的经济增长。”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2020年第三季度以来,GDP的两年平均增速在4.9%到6.1%之间波动,而疫情暴发前的2018年至2019年,GDP两年平均增速在6.1%到6.9%之间,这表明疫后经济的潜在增长中枢出现了下移。

那么,疫后经济增速的潜在水平是多少?今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指出,中国的经济潜在增速仍有望维持在5%~6%的区间。

在鲁政委看来,劳动力数量的下降和疫后消费习惯的改变,共同导致了疫后潜在经济增速下降。从劳动力数量来看,2020年15~64岁人口同比下降了2.7%,而在2017年至2019年,这一降幅维持在0.5%附近。因此,即便不考虑疫情的影响,劳动年龄人口增速的放缓也会导致2020年GDP增速下降。

“‘十四五’期间,我们可能需要继续应对劳动力数量下降的挑战。虽然国际上通常将15~64岁人口定义为劳动年龄人口,但是《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20》显示,16~19岁就业人员仅占城镇就业人员的0.8%,60~64岁就业人员仅占2.6%。因此我们需要高度关注20~59岁人口的变化情况,由于‘十三五’期间15~54岁人口平均数量较‘十二五’期间下降了3.0%。这意味着,‘十四五’期间20~59岁人口(即劳动力的主力军)平均数量可能较‘十三五’期间下降3.0%左右。”鲁政委这样表示。

劳动力数量的下降难以逆转,而疫情形势仍有一定的不确定性,鲁政委表示,2022年GDP增速目标大概率低于疫情暴发前的水平,“历史上如果我国下调GDP增速目标,其下调幅度通常在0.5%到1.0%之间。据此推算,2022年GDP增速目标可定在5.0%~5.5%,以便将经济增速维持在潜在水平附近”。

值得期待的经济转型和亮点

在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锋看来,明年仍有值得期待的经济转型升级机会和亮点。

刘锋表示,固定资产投资方面,预计房地产投资增速将继续放缓,但至触底仍有距离,同时,新基建、新能源、科技创新、高端制造、生物医疗、新材料、消费升级等产业投资有望成为明年拉动投资增长主力,预计明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与今年持平;消费领域,预计CPI仍将进一步上涨,在收入端没有明显改善的情况下,滞涨与结构性失衡仍将持续,内需仍将延续修复状态,短期内难以恢复到疫情前水平,预计明年增速在5%左右;进出口方面,出口贸易增速受海外产能恢复与关税上升影响进一步降温,预计增速在4.3%左右,进口贸易预计将得到国内工业生产及消费反弹的一定支撑,维持在10%附近。

“伴随着明年中国经济的‘调速换挡’,增长动力或将迎来从传统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大转型,‘双碳’领域、新能源、新基建、数字经济等领域有望成为明年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刘锋表示。

同时,为保障明年经济的平稳运行,应对经济新的下行压力,刘锋认为财政与货币政策也应做好跨周期调节。考虑到我国目前债务水平低于国际发达经济体,财政政策仍有宽松空间,应发挥更加积极作用,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资力度,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发挥财政的杠杆作用,同时扩大对消费领域的减税降费,助力内需走向复苏。货币政策方面,刘锋认为目前我们暂不具备大规模降息的基础,应更加注重政策的精准施策,重点助力中小微企业纾困,提振企业家预期。

谈及对2022年的政策建议,国海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陈洪斌表示,短期任务可以归纳为通过加大财政和货币政策力度支撑经济。而长期任务之一,应为加速中国工业化进程。

陈洪斌表示,如果我们能找到避免高能耗、高污染的持续工业化之路,将有可能把全人类的工业文明提升到新的高度。由碳中和、碳达峰开启的中国新能源革命或许已经为此提供了有利的基础条件,但也应看到,一般性的经济活动对个体有利,对环境可能存在负的外部性,而发展新能源这种创新型的经济活动往往对个体有较大的成本压力,但对社会具有正向外部性,因此需要国家从战略角度加大支持力度。

警惕输入性通胀对我国经济的潜在影响

综合来看,2022年中国通胀压力总体可控,但同时也需要密切关注全球通胀走势,警惕输入性通胀对我国经济的潜在影响。对此,毕马威中国研究团队表示,今年欧美等发达经济体通胀压力迅速抬升,并分别创下过去几十年来最高值。而疫情后美国劳动力市场出现新的特征,可能对通胀带来一定压力。

由外及内,上述研究团队认为,今年中国工业企业利润快速增长,工业产能利用率也处于较高的水平,推动了制造业投资的改善。制造业在我国经济未来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依然具有核心作用。“十四五”规划提出要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并推动制造业向绿色、智能、高端升级。

在政策的推动下,金融机构也在不断加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近年来我国高技术制造业投资一直保持在10%以上的增长,明显高于制造业整体投资增速。新设立的北交所也明确表示将重点为“专精特新”的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更好的融资支持。为此,可以预期,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制造业投资将继续快速增长。

同时,和绿色发展相关的投资也是另外一个关注热点。例如人民银行在11月推出新的碳减排支持工具和专项再贷款,支持金融机构向碳减排重点领域相关企业发放绿色贷款。

2021-12-14 崔吕萍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6588.html 1 中国经济发展的主线与红线,值得关注! 16,588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