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民意周刊

《中国老年期痴呆防治指南》再版更新

社区和居家照护写入全病程管理

《 人民政协报 》 ( 2021年12月27日   第 06 版)

本报记者 王天奡

12月24日,由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组织编写、于恩彦教授任主编的《中国老年期痴呆防治指南》(2021版)(以下简称《指南》)正式发布。时隔14年后再版更新的《指南》,侧重疾病预防、强调全病程管理、鼓励多学科参与,突出预防、早期干预、居家管理与康复三大重点。

痴呆是指由于神经退行性变、脑血管病变、感染、外伤、肿瘤、营养代谢障碍等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种获得性的大脑综合征,其特征是认知功能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领域(如记忆、执行功能、注意力、语言、社会认知和判断等)受损,并可伴有人格改变、精神行为症状等,不能归因于正常老化。引起痴呆的疾病多、病因杂,阿尔茨海默病是其主要代表。目前,老年期(年龄超过65岁)痴呆已成为多发病和常见病,国家和全社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

“10余年来,以阿尔茨海默病为代表的老年认知障碍类疾病的研究和临床治疗取得了长足进步。痴呆的预防、干预、药物、理念等都有了较大的发展,有了很多新成果及新经验,从诊断分类、临床诊疗到预防策略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因此,《指南》的再版和更新时机已经成熟,并且甚为必要和紧迫。”《指南》主编、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临床心理科于恩彦教授介绍,“新版《指南》突出预防、早期干预、居家管理与康复三大特色,强调全病程管理的理念。”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一些疾病可以实现无症状期精准诊断,使早期预防、早期识别成为可能。一旦病人进入痴呆状态,则进入了漫长的康复期,期间虽然仍在进行必要的治疗,但生活照护和康复则是主要的内容。照护的质量决定患者的生活质量,照护者的精神状态影响着痴呆患者的生存状态,因此,科学的、符合患者个性特点和家庭条件的照护与康复至关重要。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科王华丽教授表示:“痴呆居家照护强调个体化,并无定式,必须结合每个患者和家庭的自身特点随时调整照护技巧和干预措施。”这也意味着,临床一线工作者,依旧需要与患者和他们的家庭合作,进行长期的疾病管理。王华丽教授说:“我们应该为照护者提出照护的目标、措施、照护内容、环境布置等方面的建议,并为老年期痴呆终末期的安宁照护提出建议意见,还要对照护者负担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注重给照护者赋能并尽可能提供更多支持。”

当前,老年期痴呆已成为精神科、神经科和老年科的跨学科疾病,康复科、营养科、全科医师与社区工作者也日益积极地参与到防治工作中来。老年期痴呆的治疗目标包括改善或保持患者的认知功能,或延缓认知衰退等,降低疾病给患者和照料者带来的苦恼与伤害,保持患者的社会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照料者负担。

《指南》特别对老年期痴呆治疗中的多学科协作提出了建议,于恩彦教授表示,侧重预防、强调全病程管理、鼓励多学科参与是指南遵循的理念,旨在为精神科、神经科、老年科以及相关临床科医生、临床心理学家、社区工作者、患者及照料者提供参考;为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2021-12-27 王天奡 《中国老年期痴呆防治指南》再版更新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7267.html 1 社区和居家照护写入全病程管理 17,267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