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元丽
有梦,就有路。
2021年,中国经济踏过疫情下生长的荆棘稳步前行。那些耀眼的人、显著的大事件,已经从新闻中走入历史,成为中国故事的一部分。
习近平主席在2022年新年贺词中说,无数平凡英雄拼搏奋斗,汇聚成新时代中国昂扬奋进的洪流。
在宏大叙事背景下,每一个个体,无论是工人、农民,还是学生、教师、医生或警察,都是中国故事不可或缺的一分子。
2021年12月31日,记者遇到了几位追梦人。他们奋力生活的轨迹、坚定的内心,他们的爱与坚守,都在生动地诠释着这片土地的澎湃活力。
■ 备战高考的保安小白
晚6:30,我跨越大半个北京城来到位于朝阳区石佛营的一家山西菜馆——这也是我们好友聚会的常备地之一。
“您好,请扫码登记。”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下,扫码登记成为进饭店的第一步。
“姐,我给您测一下温。”
“咦,这不是帅哥小白,今天你值班。”
“嗯。”
“怎么戴上眼镜了。”
“嘿嘿,有点近视。”保安小白不好意思地说。
“姐,姐,你可不知道,小白最近在复习高中课程,要参加明年高考。”旁边的小保安补了一句。
……
小白,大名白小帅,宁夏人,圆脸、微胖、个高,一笑起来眼睛就弯了月牙。今年刚22岁。几年前,高中毕业的小白高考落榜后,曾对着老家的天花板,愣盯着看了好几天。如果不出去闯一闯,可能这辈子也就这么回事了。犹豫着,他拉上了行李箱拉链。
“在家没事可干,打算去大城市碰碰运气。”很多故事都是这样开始的。
去哪里?去北京。和很多怀揣梦想的年轻人一样,2018年小白来到了北京。
学历不高、无特长技能,手里的牌似乎只有长得一米八几的壮实身材。干啥呢?在老乡介绍下,小白做了这家饭馆的保安。这个行业,年满18周岁,身体健康,品行良好,具有初中以上学历,基本上都可以,且管吃管住,这也是最快速融入一座城市的职业之一。
“为啥突然想参加高考了呢?”我好奇地问道。
“姐,我有个老乡和我一样以前也是做保安的,前几年通过参加高考,考上了大学,今年在老家还当了老师,有了正式工作,我挺羡慕的,我想再试试。”小白边搓手边说:“这几年,我也算是吃了没好好读书的苦,挺后悔的。在我们老家,当老师特别受人尊敬,我也想考大学,等毕业后,也想回老家当一名老师,这样离家也近些。”
此时,我脑子浮现出了甘相伟的故事。他在北大当保安期间,成功考入北京大学,成为应用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甘相伟成为很多年轻人的偶像。“上进心”和“靠自己”正是这些年轻人的人生哲学。他们在一线城市打工,有了改变生活的机会,也有了更高的梦想,并且愿意为了实现梦想去奋斗。
“姐,您快进去用餐吧。”小白的提醒打断了我的思绪。
“好的。”进门前,我和小白同时抬起手臂,做出了个加油的动作。
愿小白早日实现他的梦想!
■ 开小店的表嫂
“您好,您几人用餐,有预约吗?”刚要开口,表嫂已经在向我挥手。
“今天,有个顾客约了上门的美容、美甲,一结束我就过来占座了。”表嫂边说边示意我脱下厚厚的羽绒服,“屋里热,出门的时候再穿”。
和很多“80后”的农村孩子一样,表嫂的童年在广阔的田野里度过,父母守着几亩地,种着小麦和玉米,倒是没让兄妹几个挨过饿。她排行老二,上有哥哥、下有两个妹妹。
表嫂从小就有股闯劲儿,想去外面看一看。在村子里,许多孩子初中一毕业就不再上学、外出工作,她则是在中专毕业后,选择来北京“闯天下”。“那会觉得,有个文凭的话,或许选择多一点。”表嫂笑着说。
但从美容学校毕业的表嫂到北京才发现,真正当一名美容师并不那么容易,因为美容院更愿意招聘熟练的美容师。因为没有相关工作经验,她起步的时候并不容易。后来,她在亲戚推荐的店里做起来了美容师,站上了服务业的流水线,这一站就是10年。
10年里,她说自己就像一个“会干活的机器”,住在集体宿舍,每天“宿舍-美容院”两点一线。一间12平方米的宿舍能挤下10个人,常常一干就是10小时。有时,她会感到有些焦虑。
怎么办?表嫂萌生了当老板的念头。于是,她和朋友一起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美容美甲店。如今,这家小店已经走过了8个年头。
这两年,互联网行业渐渐兴起,表嫂也跟着“互联网+”火了一把。疫情防控期间,她和朋友合伙开的美甲店生意不景气,于是,他们开展上门服务,用手机和客户联系,随叫随到。“我现在也算是自由职业者了。”表嫂颇为骄傲地说。
回望这些年,表嫂感慨道,人生的惊喜之处就在于,你永远不知道熬过今天,明天会回馈你什么。但一定要坚持你的热爱。北京漂泊了20年,已为人母的她对目前的生活状态很满意。
在表嫂的感慨中,时间来到了7:00。突然间饭店变得鸦雀无声,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看向了前台的大屏幕。电视里,习近平主席的新年贺词,让我们备感温暖。
“希望生意能好一点,生活能好一点”“希望父母身体健康”——听完新年贺词,表嫂默默地说。
■ 网约车司机刘师傅的第797天
“您好,您是尾号8325的客户吗?”
“是。”
“很高兴为您服务,请您系好安全带。”
“谢谢您!”
……
23:20,我踏上回家的路程。看着时间,我问道:“师傅,这是您接的最后一单吗?”
“今天是跨年,人多,生意也好,多干一会儿,准备干到1点多。这会儿不堵车,45分钟左右可到达。”师傅说。
司机师傅姓刘,51岁,贵州人,来北京已有21年。
“我以前是做窗帘生意,有自己的铺面,生意还算可以,也算是个小老板。”谈起自己的往事,刘师傅颇为自豪。
因为最近几年生意不好做,以前的市场又迁到了河北,他就不再做生意,专门跑起了网约车,到今天是第797天,行程7512公里。
“今年生意怎么样?”我问。
“比去年生意好多了。”刘师傅说。
与网约车老司机相比,刘师傅的收入并不高,月收入是6000元到8000元之间,有些跑了五六年的同行,月收入能达到1.5万元以上,但这要靠经验的积累,对平台各种规则的熟练掌握应用,同时各大平台也会对服务时间久、口碑值高的司机有派单等方面的倾斜。
“刘师傅,您每天工作多久?”
“我从早上7点出门,到晚上不定时收工。不是在抢单,就是在跑单。”
“这么拼啊。”
刘师傅说之所以坚持,原因是我意想不到的“成就感”。刘师傅告诉记者,开网约车以后,他这一年收到的谢谢,比之前那些年做窗帘生意收到的总和都多。对他而言,这是一种满足。“还有就是闲不住,多干点活儿也是不错的。”刘师傅笑着说。
车水马龙,拥堵和疲惫,是城市的常态。堵车时,刘师傅通过听广播来消遣时间。“你看,国外的疫情多严重,我特庆幸生在中国,我们不仅有免费的疫苗打,而且生活也越来越好。”刘师傅指着车上的广播说。
当被问及2022年的愿望时,刘师傅说,希望多挣些钱把在贵州的房子装修一下,把老人从遵义接过来。总之就两条:挣钱,照顾老人。
“目的地已到,请拿好随身物品。”
看看手机,时针跨过12点,2022年已来。
此时,有人在家进入梦乡,有人在回家路上仰望星空;有人还埋头加班……刘师傅看了看表盘说:“正好电跑得差不多了,需要去充电了。”
2022年,他选择继续在路上,用力“跑”出小家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