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民意周刊

我的“公筷情结”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2月14日   第 07 版)

作者:张成群

1990年夏天,我即将从济宁医学院毕业的前几天,我和几位同学帮辅导员老师乔迁新居搬家。忙活了一上午,老师非得留我们在她家吃饭。在朝夕相处5年的老师家,同学们说话、吃饭都比较随便。饭菜上桌,就见多了一双公筷、一个公勺。老师说:你们作为医科大学生,走向社会后,要用自己的良好习惯和行为影响自己身边的人。就说这个公筷与公勺,就是对同餐者的一种尊重,一来免得吃别人的口水,二来也减少疾病传染。老师随意的几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时刻督促我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按此去做。

毕业回原籍后,我被分配到山东省鱼台县脑血管病康复医院工作,饭局也随着我交往朋友的增多而多起来。我发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还没有使用公筷的意识。我说服父母、姐弟,先从自家用餐开始推行公筷。起初,家人还不习惯,我每次在家吃饭时都使用公筷,我不在家吃饭时,母亲就往往忘了上公筷。因为我的坚持,再加上我是全家唯一的医生,说话自然有分量,慢慢地全家人才习惯了使用公筷。

妻子刚进门时,对我家使用公筷就很反感:“就你们医生自命清高,你看左邻右舍有几家使用公筷的,真是多此一举。”我调侃说:“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只要对健康有好处的事,我们就应当坚持下去。”慢慢地,妻子也习惯了使用公筷,并把它推广到了我的岳父母家。妻笑曰:用公筷是麻烦点,不过吃得放心,利还是大于弊,也许你是对的,这或许是一种饮食新时尚吧!

公筷也有给我家带来难堪的时候。记得5年前,家住乡下的表舅来我家走亲戚,席间,表舅一见我用公筷给他夹菜,脸色立马“晴转多云”,以为公筷是专门冲着他来的。母亲看出了门道,忙站起来说她自己两天前患了感冒,为了防止传染给大家才特意多备了一双公筷。对母亲的解释,表舅将信将疑,虽然那顿饭很丰盛,可主客双方都吃得不尽兴。

2003年非典肆虐那阵子,在公共卫生专家“餐桌革命”的倡导和新闻媒体的督促下,使用公筷、公勺的人多了,可非典之后,一切又照旧了。

近两年,新冠肺炎疫情突然而至,在给全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的同时,也给国人的饮食习惯带来了一场深刻的革命。痛定思痛,重新审视国人的生活习惯、饮食爱好,其实,从卫生防疫的角度看,每一次聚餐都为病毒的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积极推广公筷、公勺、分餐相当于对公共健康安全的一次源头治理。2020年冬季,我被抽调到鲁西南农村参加市政府组织的“卫生下乡”活动。在农村吃住一个多月,我惊喜地发现,许多乡、镇集市的餐馆、饭店,大多使用了公筷及一次性消毒餐具。健康的用餐习惯、卫生习惯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组成部分已开始形成。我相信,让公筷、公勺成为餐桌标配的好习惯,一定能够形成。

2022-02-14 张成群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9324.html 1 我的“公筷情结” 19,324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