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休闲周刊

北京果脯:

甜蜜的年节记忆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2月18日   第 10 版)

本报记者 李冰洁

随着汤圆上市,每年春节的高潮——元宵节也来到了。这天,到处张灯结彩,三五好友逛逛灯会,是新年最炽热美丽的夜晚。

从腊八节年粥里的蜜饯、小年儿时孩子们手中的糖葫芦、大年三十年糕里的夹心,再到初一拜年时果匣里装的杂拌儿,都是果脯留给世世代代北京人甜蜜的年节回忆和儿时念想。

“果脯承载着北京人饮食文化的基因,体现了人们在辞旧迎新之际和重大活动当中的美好祝愿和期盼。”据红螺果脯文化顾问、北京民俗学会会长高巍介绍,果脯的制作技艺,已经有了两三千年的历史了。以前人们储存食品的方法简单,为了能够“一季产四季食用”,就把新鲜的水果制成果脯。清朝入关后,作为依赖果脯肉脯的游牧民族,皇室会在一些重要宴会或礼仪活动上都会摆有果脯,也推动了果脯在民间的宣传。

老北京人更爱称果脯为“杂拌儿”,街上只要看到卖杂拌儿的,就意味着要过年了。老舍在散文《北京的春节》当中写道:“儿童们准备过年,差不多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儿童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干果店在灯节还要作一批杂拌儿生意……”这是每个北京孩子心中的过年“标配”,也是他们最期待的年货。

“过去生活条件差,一年到头只有在过年的时候,家里大人会千方百计去买上一点杂拌儿,吃上这一口甜蜜。”高巍说,果脯既是过年家家的必备品,它甜滋滋的味道也能带来家庭的温馨和节日的喜庆。“无论是家长把贵的桃脯、苹果脯这些‘细杂拌儿’留给孩子,自己吃杏干、青梅这种便宜的‘粗杂拌儿’;还是大年初一学生给老师、徒弟给师父拜年时,长辈给孩子们品尝的果脯,都是过年时一种亲情的传承、一种家风的发扬。”高巍回忆道。这些吃果脯的情形,在一代代北京人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果脯的甜蜜和亲情的温暖,也成为他们日后生活中非常宝贵的情感资源,即便是在现代北京青年人当中也深受认可。

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五颜六色的中国果脯获得了金奖;开国大典的国宴上,果脯是重要的茶点和甜品……2021年,北京果脯传统制作技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果脯从一个老北京年节食品,逐渐成为一种文化传承。

为了更好地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果脯背后的故事,在2022年春节与冬奥共度期间,“冬奥之旅”非遗旅游线路地——位于北京市怀柔区的果脯博物馆举办了“果脯里的故事,年货中的非遗”产品展示活动。果脯博物馆还创新了冰墩墩和雪容融两种吉祥物产品,来迎合冬奥会的宣传。“‘冰墩墩’采用传统糖葫芦冰糖外衣的制作工艺,给人一种冰一样晶莹剔透的感觉;‘雪容融’则是采用老北京糖球制作工艺,在红果外裹上糖霜,就像下了雪一样。”活动现场更是请了北京果脯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之一的彭兴林师傅,手把手教体验者做果脯。“尤其最近放寒假了,来博物馆参观的孩子们逐渐多了,都愿意去体验冰墩墩雪容融的制作。”高巍说,这种圆圆实实、红红火火的果脯制作,不仅与冬奥吉祥物契合,在新春佳节喜庆热闹的气氛中更加应景。

2022-02-18 李冰洁 北京果脯: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9587.html 1 甜蜜的年节记忆 19,587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