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场馆篇

与大众健身“无缝衔接”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2月21日   第 02 版)

本报记者 徐金玉

在五棵松体育中心的训练场馆,基础设施副经理曾晟拿出一个平板电脑,轻轻一点,场内的灯光便迅速调低了几个亮度。记者凑上前看到,单单是场景一栏便设置了23个选项:专业比赛级别、业余训练级别、国家TV级别等。

曾晟笑着介绍:这个场馆是北京冬奥会期间女子冰球的训练场地。它在设计之初,便考虑到了奥运会级别赛事和大众娱乐健身的双重使用。

“我们这个冰场和其他6个冬奥会新建冰场一样,全部使用了二氧化碳制冷技术,在整个奥运会期间的节能减排相当于3900辆汽车全年的碳排放总量。”曾晟说,这样自带“环保属性”的场馆,自然会在赛后进行充分利用。赛事结束后,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对大众开放,让他们感受奥运冰场的环境和魅力。

在本届冬奥会上屡破奥运纪录、世界纪录的国家速滑馆“冰丝带”,记者在现场体验时,不仅看到了“最快的冰”名不虚传的实力,而且丝毫感受不到“冷意”。

原来,每层阶梯后方都有一个灰色的通风口,这是场馆采用的分区域送暖的技术,能够保证观众在不同的地方,感受到的都是舒适的温度。如此人性化的设计和漂亮的场馆,同样会在赛后呈现在大众面前。这个场馆可以供市民进行各类的冰上运动,它将是一个集体育赛事、群众健身、展览展示等“多重身份”于一体的综合体育场馆。

而无论是五棵松体育中心还是“冰丝带”,它们都只是众多场馆赛后利用的缩影。这些地标性建筑将会成为冬奥会后丰厚的奥运遗产,激励更多人参与冰雪运动,感受速度与激情的无尽魅力。

2022-02-21 徐金玉 ▶▶▶场馆篇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9644.html 1 与大众健身“无缝衔接” 19,644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