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记者篇

奔跑的新闻人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2月21日   第 02 版)

本报记者 徐金玉

大包小包,奔跑前进。冬奥会上,每次看到同行,几乎都是这样的状态。

记者们也相互调侃:“我们不是在报道,就是在去报道的路上。”

今天出发前,记者好奇地把自己的背包放在体重秤上一称——6.2公斤,每一样都是必备工具:笔记本电脑、移动硬盘、充电宝、自拍杆、竞赛材料等。而这只是文字记者的标配。一位合格的摄影记者,必定是长枪短炮不离身,脖子上挂着、胳膊上挎着、后背上背着,甚至还要再拖一个行李箱,此时的他们,更像是摄影界的“举重”运动员。

每晚的十一二点,当大多数人已入梦时,才是媒体记者坐车的高峰期。结束新闻发布会时常已过了11点,由于到场的记者很多,竞赛场馆前总是排起长队,基本上都要等到第三四辆车后才能挤上去,有时要在车上站个40多分钟才能回到主媒体中心。

让记者印象最深的有几个场景:一次谷爱凌的混采结束已近中午1点,回到媒体工作间的记者迅速进入紧张的写稿工作中,从下午1点到4点,记者周边的同行没有一位离开座位去吃午饭;在某日夜间零点等车时,为了不耽误这几分钟,一位女记者在冰冷的公交站旁席地而坐敲击着键盘,另一位男记者迎着寒风吃着一碗杯面,不知道这是他当日的第几餐;还有一次,在半夜从清河高铁站回主媒体中心的路上,一位站着的男记者倚着背包打起了轻微的呼噜;在张家口赛区,一位摄影记者为了近距离捕捉运动员的精彩画面,爬到雪坡上拍摄,一个重心不稳的他,从坡上跌倒滑落,所幸无安全问题……

北京冬奥会是一届国际性的盛会,也是一场媒体的盛会。境内外的记者汇聚于此,他们和运动员一样,敬业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常常忘记了严寒、饥饿、劳累,努力用生动的笔触、鲜活的镜头见证着盛会的精彩,将北京冬奥会每个美妙动人的瞬间传递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2022-02-21 徐金玉 ▶▶▶记者篇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9645.html 1 奔跑的新闻人 19,645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