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志愿者篇

感动世界的青春力量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2月21日   第 02 版)

本报记者 徐金玉

冬奥会闭幕式上,当现场播放短片向志愿者们致敬时,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起身鼓掌,全场更是热烈欢呼。那一刻,志愿者的青春力量再一次感动世界。

去过张家口赛区的朋友都知道,“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不仅是浪漫的“绿色办奥”的体现,同时也是对职业态度的考验。猎猎寒风和近零下30℃的气温,只要你站上半小时,便会双脚冻得失去知觉。看一场比赛下来,会冻得牙齿打颤。

而在这样的赛场“站岗”,很多志愿者一站就是4个多小时。“00后”、河北大学学生张思琦是摄影记者们的“小助理”,开赛前一两个小时她已到位,赛后直到最后一位记者采访结束,她才会放心地离开。每个比赛日的夜晚,她和小伙伴们都会成为“雪人”代言人——眼睫毛、头发结了霜变白了,帽子、口罩、眼镜上也结了冰。

在奥林匹克(残奥)大家庭酒店,语言服务助理、北京外国语学院大四学生王诗华有一份特别的礼物——由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亲自赠送的奥林匹克徽章。这位精通俄英法三门外语的大学生,不仅用温暖的微笑打动了巴赫主席,同时向每一位到访的外宾展示了中国青年的风采。“这是一个体育和文化的盛会,也是很好地展示中国文化的窗口。而语言不仅是沟通的桥梁,也是拉近人心距离很好的途径。”王诗华说。

为了冬奥会,这些“95后”“00后”的年轻人很多都是第一次未能回家过年。每次记者问及这个问题,他们的答案都是出奇的一致——“值得!”

在这个国际盛会上,这些年轻的志愿者们,用这抹蓝色,让境内外的参与者看到了活泼的他们、温暖的他们、青春朝气的他们、奋进的他们、可爱的他们!

这是中国赛场上的青春力量,他们在每一个默默无闻的岗位上,闪闪发光!

2022-02-21 徐金玉 ▶▶▶志愿者篇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9646.html 1 感动世界的青春力量 19,646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