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司晋丽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
文艺创作如何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发力?记者注意到,在全国两会上,多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谈到这个问题时,不约而同地提及一部综艺片,那就是以讲述长城故事、长城保护和长城文化为内容的内蒙古卫视的文化综艺季播节目《长城长》。他们认为,以长城为主题,有利于挖掘增进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长城,一个增进各族人民文化认同的符号
“以长城述中国,巧妙而精准!”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全国人大代表、包头师范学院副教授马春雨刚刚从内蒙古代表团的会场走出来。与总书记“面对面”,聆听总书记畅谈民族团结,他难掩兴奋之情。在他看来,家乡这档综艺节目必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搭建桥梁。
“长城是一个可以增进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认同的符号。《长城长》从立意和呈现上都符合时代精神,抓住了文艺创作的核心要义,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中华文化自信意义十分重大。”马春雨说。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白庚胜也关注到《长城长》。他说,“一个地方电视台能以长城为主题,策划这样一个宏大的综艺节目,有勇气、也有眼光。”
在白庚胜的记忆里,上一次以长城为题的综艺节目还是在20世纪90年代。那时,顺应党中央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号召,中央电视台曾推出一部讲述长城的电视片,但内容也是以展示长城沿线文化为主,而当下播出的《长城长》,已经站在不同的时代语境里。
“长城记录着中华民族的苦难与辉煌、战争与和平,凝聚着中华儿女的精神意志。长城文化贯穿于中华几千年的文明中,随着时间的淘洗,如今又上升为新的中华文明。”白庚胜总结道。“《长城长》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在互联网和媒体融合时代,民族和边疆地区可以挖掘一些反映民族凝心聚力的文化素材,并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反映出来,以此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长城在促进民族交流与融合方面的功能始终未变过
“你有时间一定要去看看镇北台。”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副主任王震中告诉记者,在《长城长》中介绍的景点之一——镇北台是他自小就熟悉,并经常光顾的地方。位于陕西榆林的镇北台是明长城遗址的一处,曾是长城最大的烽火台。
“自秦始皇以来,在封建王朝中,长城更多的作用体现在军事防御作用,因而也培育出许多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精神。到了清朝,随着民族融合,长城内外都成为中国的版图,都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王震中说。
作为历史学者,在王震中眼中,长城的作用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边疆一体化的历史进程紧密相扣。他认为,应该从多个角度来看长城的价值。首先,站在地上不可移动文物的角度来看,长城是世界奇观,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其次,从经济社会功能的角度来看,长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经济生态合作区的分割线,长江以北是游牧民族,以南是农耕民族。第三,当边疆与内地实行了行政一体化后,长城内外都成为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长城的军事防卫作用下移了,功能也更完善了。
在王震中看来,不管时代如何变迁,长城在促进民族交流与融合方面的功能始终未变过。长城内外自始至终都存在着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相互交流、相互交往、相互贸易、相互补充。在镇北台的旁边,有一个叫作易马城的地方。因为榆林往北是包头,易马城就是南北双方的一个贸易集散地,在当时的百姓生活、民族融合中起着重要作用。
对于长期从事法律工作的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郑锦春而言,则更关注对长城的保护。
“《长城长》以长城为载体,再现了长城两边各民族交往交融的辉煌历史,从节目中展现的长城现状来看,由于意识不到位、保护有欠缺,不少长城遗迹遭到破坏,令人警醒。”郑锦春说,保护长城也在检察机关公益诉讼职能范围内,守护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象征,也需要我们筑起坚实的“司法长城”,以完善的公益诉讼手段,守护人民的美好生活。
讲好民族融合故事
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
“我看到,在节目中郦波、蒙曼、祝勇等学者成为‘文化解读官’,他们走出象牙塔,到民间到地方走访,将文化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这种方式很值得提倡。”白庚胜说。这些年,他走过了全国2000多个县做文化考察,就是为了给一些地方文化正本清源,去除一些胡乱编造的内容。只有清清爽爽的文化,才能增进文化认同。
教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师范大学校长阿拉坦仓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从青少年抓起,而学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
阿拉坦仓告诉记者,追着《长城长》观看已经成为内蒙古中小学的一个现象。“这档节目围绕长城以点带面地呈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样貌,外延很广,通过闯关答题让原本枯燥的知识鲜活起来,更重要的是,各民族的孩子们在这样的文化符号凝聚下,在潜移默化的知识输出中,爱国热情高涨,这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意义深远。”
作为一名拥有36年党龄的党员,全国政协委员、凉山彝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主任达久木甲一直在凉山生活。“我深刻认识到我们党在红军长征中与少数民族群众真诚相待、命运与共,谱写‘彝海结盟’璀璨篇章的历史意义;亲眼看到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开展‘民主改革’、彻底推翻彝区奴隶制度的历史在凉山群众中代代相传、广为传颂;亲身经历并见证了改革开放、脱贫攻坚给凉山带来的巨变,千百年来深受贫困之苦的彝区群众历史性地告别了绝对贫困,实现了同步奔小康。在党的领导下,凉山发生了历史性巨变。”达久木甲深情地说。
他也指出,凉山由于长期的地理阻隔、交流闭塞以及群众文化素质相对不高等原因,还需在引导少数民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下工夫。他认为,需要多一些像《长城长》这样通俗易懂、群体容易接受的文艺作品,以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