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江迪 通讯员 姜正明
清明时节,水乡兴化的居民们,又撑着船去祭祖了。
兴化位于里运河地区,河湖纵横,水荡浩淼。当地祭祖有个传统,年长者要带着纸钱分别到附近人家的坟上去烧,称为“陸邻”。
祭祀完自己和邻居的祖先,当地的渔民们又要开始准备祭祀耿七公了。从淮河流域到黄海之滨,渔民、船民曾信奉过几个水神,其中影响较大的要数耿七公了。
耿七公,原来是一位水上抢险救灾的勇士。耿公,名裕德,在兄弟中排行第七,宋代东平人,生于大中祥符年间,官至通判。他在任期间,不断发生洪涝灾害。耿裕德经常泅水救人。每逢发大水,他总是带领兵丁抢险救灾,夜晚在险情多发的航道上悬灯导航。由于经常在水中打捞,他风寒入骨,积劳成疾,便辞官疗养。
几乎瘫痪的耿七公,先后在洪泽湖、高宝兴(沙沟镇属兴化)湖等湖滩上休养。其间,病情稍有好转,他就划着小船在各航道上探测深浅曲直,设立航标灯,让过往船只绕过急流暗礁,深受广大船家、渔民的敬仰。
到宋代淳熙年间,淮海地区关于耿七公的神话传到宫廷。皇帝封七公为康泽侯,以后又加封为康泽敷佑显侯。从此,洪泽湖到黄海之滨,许多渔港、码头及沿岸城镇都建有康泽庙,有的叫耿公祠。至今,淮河沿岸及洪泽、高宝兴诸湖还流传着许多关于耿七公的故事。
选择在清明节前后祭祀渔业的祖先,是因为这时鱼已经产完籽。祭祀完,开捕,可以让渔业资源永续发展。
兴化最北端的沙沟镇是一个渔业古镇,这里还是江苏省的地理中心所在地。沙沟镇有渔民世代居住船屋以捕鱼为生,有网、钩、罩、罱、笼、卡、叉、簖等十多个捕鱼技艺,并形成生产合作帮派,从而形成独特的渔业文化。“古法捕钓十八帮”也由此产生。
比如,簖帮。簖由木桩、毛竹搭配制成。春季至秋季打河簖,一般设在河流干道,根据河道大小确定簖的宽度,两侧设有“八卦阵”,鱼进了“八卦阵”就游不出来了,“八卦阵”上设有由毛竹制成的跳鱼箔,防止一些鱼跳出“八卦阵”。簖拦捕大小多种鱼和青虾,秋季捕鳗鱼、螃蟹为多。
再看罱帮。罱篙为捕鱼工具,一般分为大罱和小罱,罱口直径一尺八到四尺五,罱衣子用棉线织成,两根6尺左右的竹篙子作罱篙,距罱篙底端约一尺五处弯成弧形,用一个“∞”字型铁环套住两篙。一年四季除冻河外都是在大小河湖荡罱大罱,捕捞大小多种鱼。夏季捣“星”罩黑鱼,用乒篙捣水喷响,鱼受到惊吓穿钻水草或翻浑水“冒星”,花罩或小笼罩罩下,再用小罱下水去罱,鱼就被罱住,这一过程称之为“捣星”,捕捞的以鲫鱼为多。
还有老鸦帮。老鸦又称鸬鹚、鱼鹰,羽毛黑色,有绿色光泽,颔下有小喉囊,嘴长,上嘴尖端有钩,善潜水捕食鱼类,被驯化后常立在船舷两侧。通常,渔民在放出老鸦之前,在其脖子上套上一个皮圈,以防止它将捕获到的鱼吞下肚子。渔民捕鱼时将老鸦放出后,只见它一会儿钻进水里,一会儿又浮出水面。经过驯化的老鸦捕到鱼后即跳到渔船上,渔民将其嘴里的鱼取出。
鼎盛时期,沙沟渔民遍布大纵湖、高宝湖、洪泽湖等湖荡地区,渔民们将捕获的各类鱼、虾、蟹汇聚到古镇“鱼市口”进行交易,带动了地方商贸业的发展和繁荣。
随着历史变迁,人们对湖泊、滩涂开发利用力度加大,捕捞区域不断缩小。如今,沙沟乃至兴化人民逐步走出一条“走水路、念水经、发水财”的发展思路,探索出特种、立体、生态等高效养殖模式,许多专业渔民告别了世世代代水上漂流的生活,开始了陆上定居,一些传统的渔具渔法也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
为了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记住乡愁,留住记忆,沙沟镇政府对古法捕钓“十八帮”进行保护和传承,总规划近三千亩的古法捕钓十八帮渔文化体验园正在建设中。将按原八卦地形地貌规划设置湖心岛、红色文化区、观赏鱼、食宿游船、渔事渔具等多个观赏游览体验项目,让遥远的渔事永远鲜活在人们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