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平
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是“国之大者”,这是教育光荣的使命,也是艰巨的任务。应该说,教育系统高度重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党中央的要求和国家对科技创新人才的需求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一是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不够。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发展的黄金时期,基础教育阶段科学素养、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后续发展有着深刻影响,对于培养未来创新型人才至关重要。但现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单一、教学方式单一、评价方式单一,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个性发展,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二是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科学素养有待提高。由于基础教育功利性的学生培养导向,使基础教育教师只关注学科教学和考试分数,导致师资队伍在教育理念、教学方式等比较落后,尤其是科学素养不高,不利于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的培养。三是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缺乏有效贯通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连续的工作,需要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贯通培养。而目前在基础教育阶段,主要以学科教育和知识传授为主,缺乏在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同时,高等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既缺乏针对性的培养方案,也缺乏与基础教育的沟通联系。从而造成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严重脱节。为此建议:
切实转变基础教育的育人模式。基础教育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化新课程改革,完善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体系,强化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核心素养,着力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大力提倡探究式教学和项目化学习,保护学生好奇心,提高学生能力素养。同时处理好应试教育和创新教育之间的关系,改革评价方式,积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自主探索的空间和平台,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加快构建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有效贯通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一方面要大力实施“英才计划”。我国未来科技的发展需要一大批尖端的创新人才,而这些尖端人才的培养需要从小进行选拔和培养。建议加大在基础教育阶段设立高校“少年班”的力度,培养有创新潜质的学生能够更好地发展。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强基计划”,注重发现和培养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为科技创新人才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社会氛围。另一方面要构建并完善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纵向贯通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都要充分发挥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各自的优势,加强合作和沟通。尤其是高校要与中小学共同研究创新人才系统培养的方案,积极向中小学开放实验室和科研平台,主动承担起指导中小学的科学教育,认真负责地做好生源基地学生科学素养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为培养创新素养全面的创新人才作出各自的贡献。
加强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加强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的综合素养。校长既要懂管理,又要懂教育规律和人的成长发展规律。教师既要弄通、弄懂所教的具体学科课程知识,也要不断改革和提升教学方法,特别是要关注学生的个性特长,科学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同时要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吸引更优秀的人才从事基础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