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吕巍
中医药具有“简、便、廉、验”特点,有着深厚群众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医药工作摆在突出位置,要求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但是最贴近人民群众的基层特别是乡村中医药人才队伍,存在着人员紧缺、水平低下、分布不均衡、结构不合理、队伍不稳定等问题,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和获得感。
“中医药的发展,需要政府管理、人才培养、产业协同发展等方面的有力支撑,希望2022年的中医药事业能春风化雨,万象更新。”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唐旭东提出,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做好中医药发展的内涵建设。
在他看来,为“十四五”建立优质高效的中医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起好步、打下扎实基础,任务的重点在“抓两头”“顶天立地”:一是切实推进大型公立中医院的高质量发展,真正发挥其在中医药医疗卫生服务行业的引领、推动作用;二是筑牢基层医疗卫生特别是乡村医疗卫生的网底,促进健康而保障小康,为乡村振兴战略保驾护航。
“在基层方面,工作的关键是要加大基层特别是乡村中医药实际服务能力的建设力度,完善和充实我国基层医疗与公共卫生网底。实操的着力点是加快乡村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建立乡村医生培养专项基金,增加乡村医师定向招生培养的计划名额,切实解决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乡村医师培养占比太低的问题,推进乡村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上的培养、管理、待遇等综合改革等。”唐旭东表示。
他建议建立“国家政策引导、各级政府主导、多方协调联动、科学精准施策”的机制,推进乡村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的综合改革。设立中医药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和乡村中医药人才专项基金,采用订单制、定向制、师承制等模式,分层分类培养乡村中医药人才,完善符合中医药人才培养特点的乡村医师准入条件,促进中医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