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文化周刊

读书带来气定神闲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5月09日   第 10 版)

黄国柱

眼下因为疫情防控,很多人居家待着,怎么合理利用时间,每个家庭恐怕都有自己的方式。

家里有个上幼儿园小班的小孙子,为保护他的眼睛,也防止他从小就沉迷电子视频娱乐,大人带头,很少开电视,也克制上网、玩手机。

对于像我这样几十年与文字打交道的人来讲,当然还是读书。琢磨着,正襟危坐地读书,有一点仪式感,起码对孩子也是一种有益的熏陶。由此,再循循善诱地教他背些《三字经》《百家姓》唐诗宋词之类,就更好了。

这样的读书,似乎有点形式主义“装”的味道,也功利得很。一转念,关于读书,几千年来,什么时候不功利呢?从古代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到读书科举、金榜题名,“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还有颜如玉”;从我们这一代人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到拨乱反正恢复高考;从大学毕业包分配,到市场经济双向择业……或为了考个好成绩、谋个好前程,或为了职业岗位的刚性需要,稻粱之谋养家糊口,都要向书本讨教,都要刻苦读书。我年轻的时候,曾因工作任务重,再加上要按时完成读书评论的报刊约稿,累病交加,终于倒下,险些“壮烈”,所以对此刻骨铭心。

等到退休,时间有了,新矛盾又来了。网络时代,人们的注意力被大大地分散,很难静下心来读书。移动终端、社交平台特别是智能手机上的即时互动、视频图片、搞笑段子,还有网络游戏,弹窗扑面、滚滚而来,让多少人欲罢不能,躲闪不及,几成“洪水猛兽”。传统阅读的空间和时间,都被大大地挤压。对孩子们来说,《三字经》《百家姓》唐诗宋词等等,暂时恐怕敌不过网络动漫游戏的吸引力大。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就写过一篇题为《人们为什么不读书了》的文章,将此种现象归因为“教养主义、权威主义风潮逐渐消退”。“唯有读书好”的神话时代已然寿终正寝。

对此,小孙子的“80后”爸爸妈妈也认为,对于现今的年轻人来说,读书破万卷、死记硬背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是网络时代,绝大部分的知识典故、名言佳句、甚至伟人传记、战争历史、天文地理……上网一搜都能找到,何必费那个劲呢?

表面上,他们的看法很普遍、似乎有点道理,但其实失之偏颇。互联网作为人类文明的新成果,极大地拓展了知识积累传播的深度和广度,提高了人们获取一般知识的便捷和效率,是一个十分管用的工具。但是显然,网络上的知识和信息,散落在巨大数据平台的各个角落,有着碎片化、零散化的特征。有些属于自媒体的一孔之见的所谓“答案”,往往以偏概全,甚至逻辑混乱、自相矛盾,并非权威的解释。而人们掌握知识、形成思想观念,一定是需要准确性、权威性、系统性、完整性的信息作为前提的。一个十分著名的作家朋友,在一次演讲中说,“有了网络后,人们的头脑里并没有比从前储存更多的有用信息;没有网络前,傻瓜似乎比现在少。”设身处地想想,他希望人们重视发挥文学的作用,多读书、读好书是有道理的。

一本好书、一部优秀的著作,往往是作者殚精竭虑、苦苦求索、多年钻研积累的结晶,要得到出版社甚至权威的学术机构的审核认可,方能面世。它挟带着著作者内在的精神、气韵、神采,也叫精气神。其中的“气”,也可以理解为约定俗成的“气场”,能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很多读者,都有过一本书“爱不释手”、不惜彻夜秉读、一口气看完的阅读体验。记得当年还是一名年轻士兵的时候,好不容易借到一套《静静的顿河》,从执行任务的军列上读到宿营地,一读读了几千里。沿途白山黑水辽阔的大地,又与书中描写的自然景致那么地相像(至少在我的心目中是这样),一周时间的任务还没有结束,四大本书就读完了。

这种吸引力、凝聚力、冲击力,是书中展现的新鲜知识、深邃思想、生动语言、精彩故事、鲜明的人物及其坎坷命运……综合产生的。当其中的人物故事与读书者自身的命运、纠结、苦恼、思考等等相类似、相契合的时候,那么巨大的共鸣就应运而生。像《红楼梦》《安娜·卡列尼娜》《茶花女》《巴黎圣母院》那样的世界名著,打动过多少读者!以至于为了书中人物命运而哭泣、而悲伤、而同情、而惋惜、而遗憾到不能自持的情形屡见不鲜。因为一本书而让人醍醐灌顶、幡然彻悟,进而改变世界观、指引人生新方向的也不乏其例。比如《共产党宣言》《资本论》这样的大书巨著,就影响了相当一部分人类的前途命运。

然而,人生苦短,精力有限;书海茫茫,良莠难辨。要选择出真正有价值的来读,来丰富自己、指引人生,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除了靠学校老师、传统媒体、网络平台的推介,周围朋友圈子影响也很重要。但读书本质上是“一个人的事业”,要独自面对书籍,独自面对内心。归根结底还要靠自己觉悟,主动去登“书山”,自觉去蹈“学海”。

寻到好书,只是开始,真正读懂读透,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比如《红楼梦》,宝玉说“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原以为只限于青年男女的爱情忠贞表白,后来才悟出这句话还蕴含着现世美好众多,须放下执念、作有限选择的哲理。至于下句“沧海万顷,唯系一江潮”,初读《红楼梦》并无印象,网络上也一时搜不到。要找其出处,看来还要再读一遍《红楼梦》。这就是不同年龄段不同的阅读理解、阅读需求和阅读体验。

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他希望广大党员、干部带头读书学习,修身养志,增长才干;希望孩子们养成阅读习惯,快乐阅读,健康成长;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当下,读一些自己喜欢、年轻时没有读过或读过但没有读太懂的书,天马行空、想入非非,回顾过去、总结人生,未尝不是一件很愉快的、说不定能益寿延年的好事情。读书读到精妙处,自然会沉下来,平心静气,屏息凝神。文化的清气、美和善的香气、真理的勇气、正义的霸气……弥漫在书房之间,这不就是“浩然之气”吗?这种体验,与其说是今天才有的感悟,不如说是年轻时的愿景和期待,肯定是多年努力、积累的水到渠成。

疫情中有一个段子,说是在各地疫情流调结果中,没有一例出现在书店里或图书馆中,“这个地方最安全”,暗讽现今读书的人越来越少。疫情防控期间我不止一次去过书店,购书读书者并不算少,而且大多气定神闲、安静自若,确实是个好去处。其实,不必担心网络会完全取代、消弭人们的读书活动。对于我们这样有几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从竹简到纸质再到电子,方式变化不小,阅读本质未变,读书的传承一天都没有停止过。网上的许多大咖,凡讲得精彩的,无不是博览群书之辈。更何况,纸质书籍还有其美术装帧,其魅力又是独特的,网络版、电子版无从替代。

我提议合适的时候带小孙子去书店感受一下,他的父母欣然赞同。因为我们基本达成了共识:网络要上,手机要玩,书更要读。

此文完成时,正值五四青年节。作为“50后”的我,确属无意巧合。但还是真诚希望这个本来是家里人的小小共识,能与青年朋友们一起共勉共享。

(作者系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2022-05-09 黄国柱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24315.html 1 读书带来气定神闲 24,315 /enpproperty-->